书城社科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2324200000002

第2章 绪论(2)

一、古罗马从繁荣走向衰落,是因为宗教神学垄断教育,其世俗教育受到宗教教育的排斥所致。

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在教育目标、培养对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带来了文化繁荣。但却因为珍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言必称希腊为范,事必以罗马为师”,崇古倾向严重,一味地贪求博学,鄙视现实实用的学问,舍本逐末,导致文化、教育的衰败。

三、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随后,由于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需求,缺乏创新性,反而被美国超越。

四、美国自20世纪以来,学习欧洲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创新,快速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以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类型、多种方向、多种学制的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举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如果古罗马在发展宗教神学教育的同时,也重视世俗教育,古罗马的文明又当如何?如果文艺复兴在重视古典文化的同时,又兼顾现实实用主义的教育,又当如何?如果我们在重视传统教育、国学教育的同时,加强国学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可操作性设计,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兼顾考虑,类似于美国设计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又当如何?

很多人可能认为:东西方的教育是不同的,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自己的教育。但是,笔者认为:回归自然,世上本没有路,也本没有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教育等概念,更没有这些概念的东西方之分。因此,教育本该没有国界,更不该带有宗教和体制色彩。任何教育,都应服务于人从婴幼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即使中西方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教育都应具有共同的目的:培养有德行、有思想和判断能力、有人类共同理想和共好意识的人。因此,中西方应该具有相似的教育阶段、方法、内容乃至目的,却不应该因为中西方存在的差异而将中西方的教育划分得“泾渭分明”。

还有些人可能认为: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传统文化、经典国学就可以拯救中国。但是,在老子、孔子和庄子时代,人类既没有对宇宙、自然、生命等全面、科学的认识,也没有今天的经济、通信、交通等技术的发展。如果这些先贤们生活在当代,他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在转动、太阳系之外还有银河系等,乘坐过汽车、火车、飞机,用过电视、电话、手机和电脑,上过互联网,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撰写出什么样的撼世著作呢?

时至今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先辈们从没遇到过。不要说几千年,仅以新中国成立后这六十多年来说,今天所面临的各种国际、国内现实问题,也不是老一辈革命家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所遇到的。因此,复古不能救中国,仅仅依靠国学,不吸收外来的文化思想,还是不能带来新中国的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西方很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通过实践、归纳、研究、总结,逐步形成的。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分析西方一些国家教育发展过程所走过的弯路,就足以给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如果要解决当下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就必须从历史的高度、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研究教育、谋划教育,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除非我们不想成为世界强国,甘愿落后挨打。

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其中接受教育的最佳时间不到二十年。因此,我们还需要站在人生的高度,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高屋建瓴且架构性地规划教育系统工程。如果不站在历史、全球和人生的高度,前瞻性地谋划教育,还是采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性做法,我们就很有可能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可能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第四节 教育处在交叉的路口

一、教育是强国之本

有人将英国曾经的繁荣归功于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的衰落是其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所致。德国的强大建立在“三尺讲台”之上。日本的崛起始于明治维新的“国民教育”。美国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各种人才精英,造就了其上百年的繁荣和发展。大不列颠曾经几乎占据地球一半的版图,美国近百年来,尤其是自二战以来的发展,德国的强大和二战后的崛起,日本的崛起和二战后的经济大发展,归根结底,都是教育的沉淀和成功。因此,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之路,百年强国富民之道,归根到底,莫不是脱胎于教育这一母体。

任何民族或国家的辉煌,包括奥运金牌、GDP等所有的第一,都只是山巅英姿勃勃的松柏之姿,是结果和表象。无涓涓之水,何以成江河;无点滴之泉,何以成大海。高山大海的其伟其壮,莫不来自于点滴之泉的汇集、山石的支撑、垒土的积淀,而泉水汇集、山石垒土的沉淀过程,也是自然和谐演化的过程。

在分析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美国、北京经济最具活力的中关村之后,有人认为:科技造就了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汇聚造就了经济的活跃、发展与繁荣。这些观点都是“瞎子摸象”,并未窥见全貌。不可否认,科技的发明创造对一个地区、民族、国家的发展、崛起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背后却是文化的交融和杂交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我们不妨思考这样的轨迹:从文化、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看,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类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其中,经济发展最容易实现,而文化进步却最难。如果我们只注重追求经济发展的表象,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希望借此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无异于缘木求鱼。社会、经济的发展之根本还在教育,一流大学的教育不仅重视经济、科技教育,而且更加重视人文教育,特别重视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实际上,很多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看到了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育发展的尴尬

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我国的多民族发展过程是文化同化的过程。多民族的文化杂交、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的成分相对较少。数千年的文化近亲繁殖也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文明化的进程。20世纪初,西方现代教育进入中国,产生了大量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大学教育昙花一现的繁荣。我们现在到处建大学城,“废科举、兴学堂”似乎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几千年都没走到这一步,还是借助外来文化和理念的推动才实现。

虽然我们引进了国外的现代教育理念,但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来,我们都采用“拿来主义”,并未系统地研究传统教育、现代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甚至有时一说到国外的现代教育,就有一种“对立”的潜意识。时至今日,教育反而走入了一种“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教育问题的累积反而成了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心里最痛。

有文章指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前三十年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按政治需要发展教育;中间的十年是调整时期;后二十年要“拉动内需”,为经济收入扩展教育。六十年中,我们从未按照教育科学本身的规律规划、协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六十年的发展建设之路,我们虽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抛弃、继承、发扬,但我们并没有建立全新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http:∥view.news.qq.com/a/20090310/000023.htm。

可到底什么是“教育科学本身的规律”,如何“按照教育科学本身的规律规划”、“建立全新的现代教育体系”,却没有人给出答案。

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国民的出国留学、外来专家学者的交流访问、信息技术等科技的发展。这些发展,使得我们处在一种多元化的时代,外来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等通过多种途径,杂交、渗透到我们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临着一些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莫不是因为教育的缺失所致。可是,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上,我们的各级政府不能说不努力,收效却甚微。因此,如何修正、重建一种体系完备、发展均衡的国民现代教育体系,涵盖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以支撑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来说,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对教育的关注

“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词,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时至今日,社会大众对教育的期待可以说是无限的,甚至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最终希望。然而,教育所能实现的目标与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相差甚远。新世纪之初,我们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近年来的两会表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教育问题到底缺乏哪些根本的认识;问题的出现是体制约束、文化局限以及教育方法欠佳等方面的原因,还是我们对教育本身的理解和实施过程存在什么偏差,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体系上,站在历史和人生的高度,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高屋建瓴地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其核心目的究竟为何?我们的文化是否缺乏什么东西制约了教育的发展?问题的核心症结究竟何在?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以改变我们的教育?

第五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笔者很认同教育的目标被归纳为“培养有德行、有思想和判断能力、有人类共同理想和共好意识的人”。然而,人的成长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仅通过在校教育即可培养完整的人。因此,笔者始终认为:在实施教育工程的过程中,道德品行是基础;态度习惯是核心;知识是载体;成绩是结果的表现形式;过程是关键。

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工程与其他工程具有相似的过程。图1.1是适用于任何领域的工程过程示意图。其中,问题描述或需求分析是工程实施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应用需求为目标,遵循相应的理论原理,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设计工程方案;在工程实现阶段,工程师遵循相关原理,采用相应技术或方法实现工程方案;在测试阶段测试工程实施是否满足工程需求,如果满足,则投入实际应用,否则将测试发现的问题反馈至相应的阶段,进一步完善工程。

结合图1.1所示的通用工程过程,本书后续章节将剖析现代教育工程过程,内容结构关系如图1.2所示。其中,第二章归纳总结个人、社会对教育的困惑;第三章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四章紧扣西方教育发展历史,归纳分析西方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形成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第五章针对教育问题,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并提出现代教育工程体系;针对“教”和“学”的过程,第六章提出实施现代教育工程的建议;最后,本书第七章结合成功学的经验,针对态度、习惯、通用能力等软知识培养,提出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