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五)
12323600000006

第6章 苏轼和苏门文学(3)

⑥ 薄幸:薄情。杜牧有句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 望断:从远望的视线中消逝。

编后小语:

词人轻轻一点,巧妙地将伤怀人眼中的自然景物也染上了淡淡的哀愁。那远处似乎要被云雾遮住的群山,暮冬衰草连天的气象,以及城楼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号角声,莫不暗示着词人与知己作别时的痛苦与迷茫。而“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一句更是将一腔悲情化为凄美孤寂之景,成为千古绝唱。词人既知离别在即,轻舟上举酒无言,今朝离别不知何时再遇?一时间悲从中来,泪湿青衫,两两相望,竟不见满城灯火。全词字字凄婉,可谓“满纸凄凉色,一派伤别情”。

千秋岁

秦观

题解:

关于此词作年,各书记载不一。汲古阁本《淮海词》谓此词当为秦观贬谪处州时作,较为可信。上阕即景抒情,写遭贬谪流离失所的无限愁思;下阕忆昔伤今,表现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和对前途绝望的痛心。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鹭①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释】

① 鹭:古代常以鹭喻百官。这里指好友如云,宾朋群集。

编后小语:

本词是一篇交织着政治失意、身世飘零之叹的感时伤怀之作。开篇以“春寒退”起,写暮春三月寒意渐退,然而词人却孑然一身飘零在异地他乡,惆怅满怀。周边四时景物的变换令他抚今追昔,忆起昔日西池宴游的情景。“鹭同飞盖”一句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盛况。然而如今梦想破灭,那番荣华早已不再,自己的容颜也日渐衰老。结尾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合,不仅首尾呼应,更暗示了人生的春天已然逝去。其中“飞红万点愁如海”一句以海之深广,极言愁绪之多且深,成为抒写愁思的名句。

逍遥堂会宿二首

苏辙

题解:

逍遥堂在徐州(即诗中彭城)。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百余日,后苏辙赴南京(今商丘)任签判。

作者信息: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宋史·苏辙传》中记载:“辙与兄弟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兄弟俩从小就感情融洽,曾相约早退,去过自由的日子。在苏轼被外派到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当签判之前,兄弟俩从未别离,而后别多聚少。

逍遥堂后千寻①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②对床寻旧约,不知③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④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注释】

① 千寻:极言其高。一寻是八尺。

② 误喜:失望。

③ 不知:不料。

④ 山公:山涛之子山简。《晋书·山简传》说他“置酒辄醉”。后人以“山公”代指好酒者。句中“山公”指苏轼。

编后小语:

第一首诗触景伤情,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所写徐州逍遥堂之景。逍遥堂的风雨之声引得兄弟两人“追感前约”,七年别后的相聚,却无法实现相约的早退——去过自由的日子。而今在彭城漂泊,有何可喜?第二首想象自己离开徐州后,苏轼内心的孤独、冷清。“凉如水”既写秋凉,也暗示了自己去后苏轼的孤寂。山公指苏轼,他定是借酒浇愁了。第三句补写醉态。末句以凄风苦雨结尾,给诗歌带来了浓重的感伤氛围。从这两首诗看来,苏辙的诗风格与其兄苏轼并不一样。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黄庭坚

题解:

山谷与兄长黄大临(字元明)手足情深。他于绍圣二年(1095)因所谓的“修史失实”被贬黔州安置。黄元明亲自陪同他跋山涉水,到达贬所,停留数月才别。黄元明六月离开,此诗写于是年之冬,当是追和。

作者信息: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创人,生前跟苏轼齐名,有“苏黄”之称。黄庭坚的诗一是用典多,“无一字无来处”;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

万里相看忘逆旅①,三声清泪②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③,夜雨何时对榻凉④?

急雪脊令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释】

① 旅:旅程。

② 三声清泪:典出于古乐府《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声三声泪沾裳”。

③ 攀天梦:登上朝堂,施展宏图。

④ “夜雨”句:典出于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和苏氏兄弟的诗意正同。指摆脱官场,兄弟对床夜语,自由自在。

⑤ 脊令:典出于《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喻兄弟相互依傍,患难与共。

编后小语:

全诗感情深笃,从首联正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波澜。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兄长相伴,晤面一室,长享天伦。颈联写景,又是比兴,再申兄弟之情。尾联宕开一笔,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归舟中肯定是翘首望天际,盼望早日团圆。从此只能靠频频往来的书信来安慰断肠人了。山谷诗以瘦劲挺拔著称。本诗虽用典繁复,但贴切自如,浑然天成,因感情真挚而深婉动人。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一)

黄庭坚

题解:

这组作品写于黄庭坚晚年。愈老愈熟,愈趋于平淡,但又自然天成。荆江亭,在江陵。即事,就眼前景物有感而赋诗。

翰墨场中老伏波①,菩提坊里病维摩②。

近人积水无鸥鹭,惟见归牛浮鼻过。

【注释】

① 老伏波:典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六十二岁自请出征,并“据鞍顾盼,以示可用”。此处表示黄庭坚有为国效力的意愿和决心。

② 维摩:典出《佛经》。维摩诘是《佛经》中一个有学问有文才的人,所以文人皆爱以此自比。病维摩代指病卧荆江的黄庭坚。这两句说自己是位文坛老将,又像个寺院里的病和尚。

编后小语:

第一、二句用典贴切。自己虽有为国效力之心但病卧荒江,其苦闷不言而喻。第三、四句着重写居所之荒凉,连鸥、鹭这样的水鸟也没有,“惟见归牛浮鼻过”。荒寒偏僻的景物描写中,作者内在的苦闷也是寄于言外的了。语言精练,表达感情很节制。

书磨崖碑后

黄庭坚

题解:

磨崖碑即是《大唐中兴颂》,唐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碑文记载平定安史之乱、肃宗中兴的史事。因刻在浯溪的大石崖上,故称磨崖碑。北宋时碑石已经残缺。黄庭坚在崇宁三年(1104)五十九岁时见到石碑,写下此诗。

春风吹船著①浯溪,扶藜②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③。

明皇不作苞桑计④,颠倒四海由禄儿⑤。

九庙不守乘舆西,⑥万官已作乌择栖⑦。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⑧。

事有至难天幸尔⑨,上皇跼还京师⑩。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闲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舂陵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