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五)
12323600000004

第4章 苏轼和苏门文学(1)

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成功以后,宋代文学马上进入其发展的巅峰时期,这种巅峰状态最集中地体现在欧阳修的学生苏轼的身上。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这一门父子就占了三家;在诗歌方面,苏轼和黄庭坚合称“苏黄”,标志了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的方面,苏轼和秦观合称“苏秦”,分别代表北宋的“豪放派”和“婉约派”,又和辛弃疾合称“苏辛”,代表宋词的“豪放派”;书法上,苏轼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行书四大家;绘画上,苏轼是以文同为首的“湖州竹派”的重要画家,也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可以说,苏轼是一个很罕见的文艺天才。但事实还不仅如此,在学术思想方面,苏轼是与王安石的“新学”、张载的“关学”、程颐的“洛学”并称的“蜀学”中坚;在政治上,苏轼也是“蜀党”的领袖;在两宋时期最发达的佛教禅宗的传法谱系里,苏轼也有一席之地,属于临济宗的黄龙派。苏轼因为写诗批评时政而坐过牢,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为政见不同而遭到流放,远至天涯海角的海南岛;苏轼两度到杭州做官,修建了苏堤和三潭印月;苏轼先后与宰相王安石、宰相司马光、宰相章惇闹翻,辗转歌咏过杭州的西湖、颖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和惠州的西湖,故称“一生与宰相无缘,到处有西湖作伴”……总之,苏轼涉足了太广的领域,取得了太多的成就,其生平也太富传奇色彩。这种几乎不可思议的“全才”的出现,显示出中国士大夫精英文化进入了发展成熟的时期。与此相适应的是苏轼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在顺境中勇于承担责任,而在逆境中又能拥有超然自得的成熟心态。所以,如果要问什么是“士大夫”,苏轼是一个最好的范本。

与欧阳修一样,苏轼也善于发现和提拔后辈的人才,他使一批默默无闻的青年成为知名的文人,他的门生中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又称为“苏门六君子”。我们今天看苏门的文学,三苏六君子中,除了李的文集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其他八人都有卷帙庞大的文集流传至今,这些文集是一笔相当丰厚的文学遗产,见证着士大夫文化的那个黄金时代。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题解:

这是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应礼部考试的试卷。主考官欧阳修以为它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作者信息: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①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②。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③。”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④,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⑤曰:“鲧⑥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⑦。”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⑧。”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⑨。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⑩。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释】

① 哀矜惩创:哀怜惩罚。

② “然犹命”一句:但还是训导他的大臣吕侯,告诉他审慎用刑。吕侯,即甫侯,周穆王时司寇;祥刑,即谨慎用刑。

③ “《传》曰”二句:欲赏有疑,宁可从厚,以广播恩泽;欲罚有疑,宁可从轻,以示慎于用刑。

④ 皋陶为士:皋陶,舜时掌管刑法之官;士,古代掌刑狱之官。

⑤ 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的首领。

⑥ 鲧(ɡǔn):尧的臣子,传说是禹的父亲,奉命治水,无功,被杀死在羽山。

⑦ 鲧方命圮族:违背主上命令,残害自己的同类。方,违逆;圮(pǐ),毁绝。

⑧ 经:原则。

⑨ 义:事之宜,指原则上的规定。

⑩ “赏之以爵禄”三句:仅以爵禄为赏,则其作用只局限于爵禄所加的范围,而不及其他更广泛的方面。“刑以刀锯”三句语意仿此。

劝:鼓励。

“《诗》曰”一句:君子如喜于纳谏,变乱差不多就要结束;君子如听到谗言就发怒,变乱也差不多要终止了。祉(zhǐ),福,引申为喜悦;遄(chuán),迅速;沮,终止。

制:掌握、控制。

编后小语:

这是散文大家苏轼为我们写的一篇考场作文。按理说,这样的文章容易枯燥乏味,难以卒读,但被苏轼写来,却如行云流水,自然顺畅。刑赏不可废,唯疑者可从厚,文章拈出“疑”字立论,深得要领。因为“仁”字是忠厚的表现,唯“疑”字才是刑赏忠厚的原因,论述过程引经据典,凿凿有凭,行止自如,有声有色。难怪清人沈德潜为之拍案叫绝:“以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二语作主,文势如川云岭月,其出不穷。”“圆熟流美如是,宜后世墨卷不矜高格也。为之三叹!”

留侯论

苏轼

题解:

还是一篇考场作文,但内容不同于《刑赏忠厚之至论》,属于史论。所论的对象是“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这是二十五岁的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应制科考试时呈上的《进论》之一,从此它就成为宋以后的古文家们反复揣摩研究的范文之一。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①。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②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③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④,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⑤,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⑥。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⑦。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⑧。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⑨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⑩,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猝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辞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是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

① 节:操守。

② 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

③ 圯(yí)上老人:指黄石公。圯上,桥上。

④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意思是观察一下老人隐约地表露出用意来的做法。

⑤ 以为鬼物:古人以为圯上老人是鬼神。

⑥ 且其意不在书:指圯上老人的意图不在于授张良兵书,而是要试试他有没有气度。这是苏轼的翻案之笔。

⑦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即使有贲、育那样的勇士,他们的本领也得不到施展。贲、育,即孟贲和夏育,古代著名的勇士。

⑧ 其势未可乘:有本作“其未可乘”。

⑨ 逞于一击:《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后,张良为韩报仇,用重金求得刺客,乘秦始皇东游之机,于博浪沙阻击,因误中副车,事败未成。逞,有逞能、冒险之意。

⑩ 其间不能容发(髮):比喻情势极其危急。

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伊尹、太公之谋: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朝开国功臣。太公,即吕尚,商朝开国功臣。

荆轲、聂政:荆轲,燕太子丹派去刺秦王;聂政,严仲子派去刺杀韩相侠累。

鲜腆:无礼。折:折辱。

“郑伯”句:郑伯即郑襄公,春秋时郑国国君。肉袒:袒衣露体,表示等待责打或杀戮。牵羊:用羊作为奉献的礼物。逆:迎接。

“勾践”三句:意思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后来到吴国作奴仆,三年没有倦怠。归臣妾于吴,意即投降吴国,做吴国的臣妾。

非有平生之素:意即彼此不熟悉,向来没有交往。

仆妾之役:指圯上老人命张良拾鞋的事。

油然:指和顺的样子。

从“当淮阴破齐”到“全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韩信夺得齐地,派人向刘邦请求,自立为假王(代理王),刘邦大怒,张良等耳语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便改口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于是派张良册立韩信为王,并要韩信发兵击楚。

编后小语:

圯上老人黄石公授张良兵书的故事,自《史记》以来,几成定论。偏偏从小读书就“好观前世盛衰之迹”的苏东坡要掀翻旧案,独发新见,可谓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赢得后人的几多赞赏。

与谢民师推官书①

苏轼

题解:

这是苏轼写给谢民师的复信。这封书信之所以在文学史上颇负盛名,主要是因为作者对散文创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见解,而这些见解又以精湛的写作技巧表现出来。全信洋洋洒洒,隽永自然,回味悠长。

轼启。近奉违②,亟辱问讯③,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④,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⑤。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⑥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⑦,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⑧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⑨。”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⑩,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解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已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不宣。

【注释】

① 与谢民师推官书:谢民师,名举廉。推官,官名。宋哲宗元符三年,苏轼受贬琼州(今海南岛)后遇赦北归,途经广州时,谢民师曾携带诗文前来拜访。苏轼离开广州后,又数次收到谢的来信,故复信。

② 奉违:离别。

③ 亟辱问讯:亟,屡次。辱,承蒙,谦辞。问讯,问候。

④ 受性刚简:受性,生性。刚简,刚直简慢。

⑤ 不敢复齿缙绅:齿,并列。缙绅,士大夫。此句意为自己是受贬之人,不敢再与士大夫之族相提并论。

⑥ 左右:您。对收信人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

⑦ 倾盖如故:一见如故。两人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彼此车盖相倚而倾斜,形容情意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