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盛唐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以擅长山水田园诗而名重当世,与王维并称。可惜对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的生平事迹,正史记载很是疏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孟浩然研究虽有进展,但总的来看,仍然重视不够。因此,笔者拟从现有的材料出发,综合自己的见解,对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进行一番粗略的评述,拋砖以引玉,并望得到专家与读者的指教。
一、关于孟浩然的生平与思想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旧唐书》、《新唐书》和《唐诗纪事》等史籍均无记载,唯有唐人王士源为《孟浩然集》作的一篇序文说:“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有二。”据此推之,孟浩然当生于唐武后永昌元年(689)。
关于孟浩然的生平经历,《旧唐书·本传》略有记载。“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这段文字虽比较简略,但它却大致理出了孟浩然的生平梗概。由此可知,孟浩然曾在鹿门山(襄阳附近)隐居过。他入长安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襄阳度过的。但诗人并非“为隐居而隐居”。他有诗云“昼夜常自强,词赋颇亦工”《书怀贻京邑故人》。,“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南阳北阻雷》。,“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可见,他一方面是在为一举成名的科举考试而闭门读书;另一方面是想借隐逸田园,造成社会声誉,等待机会走“终南捷径”《大唐新语·隐逸》:“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祯者,睿宗遣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又据谭优学先生考证,孟浩然在四十岁以前,并非一直隐居鹿门山,专走“终南捷径”,而是从青年时代起,就“遍于诸侯”谋求禄仕。谭优学:《孟浩然行止考实》,《唐诗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98年。这就更说明孟浩然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了。
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四十岁时,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市)下扬州,大诗人李白送之黄鹤楼,并写了一首极为精彩的七绝:“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称之为“故人”,说明两人早已结识,但在开元十五年(727)之前,李白“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未曾到襄阳。据郁贤皓先生考证,李白最早只能在开元十五年(727)秋“远客汝海”途中结识孟浩然。郁贤皓:《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982年。詹瑛《李白诗文系年》认为此诗系开元十六年(728)以前所作,较为相近。黄锡圭《李太白年谱》则以为是开元二十五年(787)之作,但此时孟浩然在荆州幕府,不会远游。又据陈贻焮《孟浩然事迹考辨》,孟于开元十六年(728)冬冒雪入京,故此诗当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春。这年秋冬,孟浩然回襄阳,接着便冒雪赴京应举。他在《赴京途中逢雪》诗中写道:“迢迢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次年春,他参加了礼部试进士的考试。试前,诗人对前途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长安早春》。结果没有考中,自然也没有取得官职。
诗人求官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在诗坛上却获得了盛名。应试不第后,孟浩然仍在长安。据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载,孟浩然曾在一个“秋月新霁”的夜晚,来到秘书省游玩,一些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会。浩然诗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使得举座惊叹,全都搁笔不写了。
孟浩然在长安,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孟浩然被他的好朋友王维私自邀请到内署,两人正在高兴地谈论时,忽报玄宗皇帝驾到。孟浩然来不及回避,慌忙“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将其实情奏报玄宗。玄宗一听是大诗人孟浩然,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很高兴地把他叫出来,请他吟诵自己的诗作,浩然因事前没有准备,便念了《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其中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玄宗听了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这个故事,最初见于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无官受黜》条。后来,《新唐书·孟浩然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如果这个故事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孟浩然一生的命运,是在一次偶然的会见中决定的,后来孟浩然又回到襄阳,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得到皇帝的任用。孟浩然这次长安之行至开元十八年(730)或十九年(731)仲夏还襄阳。此后,就一直过着隐居和漫游的生活。但他身在江湖,却仍心怀魏阙,“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甚至“忠欲事明主”《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深感“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据说,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又曾到过长安,仍无收获。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四年(737)春返襄阳,“只因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心情十分苦闷。
孟浩然的漫游主要在江南一带,他到过相当于现在的安徽、江苏、浙江以及湘、赣等地。在漫游中,他赏玩了无数名山胜迹,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从中获得了许多精神乐趣,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清新幽美的山水诗章。
远游归来后,孟浩然又开始了闲居家园的生活。然而,较之早年的隐居,心情则并不相同。这时,他深感求仕无望,便毅然放弃了这条道路。据传说,当时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很敬重他的才华,想向朝廷推荐他,与他约定日期面谈,可及期浩然会友剧饮甚欢。当时有人提醒他说:“君与韩公有期!”孟浩然却说:“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竟终席不赴。弄得韩朝宗很生气,独自走了,推荐做朝官之事也就作罢了。别人替他惋惜,可他却一点也不懊悔。《新唐书·孟浩然传》。此事不完全像王士源说的是“好乐忘名”。“好乐忘名”只是一个方面,而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诗人已经看出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如果我们前面提到的浩然因王维遇明皇一事有一定可靠性,那么,这次韩朝宗的推荐也使他感到失望。在他看来,这么一个采访使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再说,唐朝以进士取仕,自己未中进士,靠别人引荐,即使取得一官半职,也会被人讥笑,因此他“毕饮不赴”。
开元二十五年(707)四月,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被署为从事。在此期间,孟浩然结识了一些官吏,但只是为了谋生,心情并不痛快。他不愿与那些尔虞我诈的官吏交往。这种心绪在他的诗作中也有所透露,“争食羞鸡鹜”,“羞逐府寮趋”。《和宋太史北楼新亭》。不到一年,浩然便辞官回家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昌龄贬谪岭南,过襄阳,与孟浩然盘桓了一些日子。临别之际,孟浩然作有《送王昌龄之岭南》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遇赦由岭南北返,到襄阳又拜望老朋友孟浩然。时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与王昌龄尽情畅饮,“相得欢甚”,结果“食鲜疾动”,使背疽发作,逝世于冶城(今湖北黄陂县东),终年五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