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2318400000073

第73章 附录“考察世界与我们生存之谜的一种途径”(3)

我们认为当前都市文化研究有三方面的不足。第一是重西方理论的借鉴,轻中国理论的建树。在文化理论与研究方面,西方走在了前面,在都市文化研究中也有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方面,都成为我们从事都市文化研究的资源。在近年来的都市文化研究中,我们虽然有着建设中国都市文化学科理论的构想与努力,但是在总体上仍然缺乏建设系统的中国都市学理论体系的现实。东西方都市之间虽然有诸多类似之处,但是不同的文化、民族、地域等,使不同的都市与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的都市文化理论基础上,应该发掘中国传统都市文化的历史资源与经验,努力建构中国式都市文化学的理论体系。第二是重理论的宏观研究,轻现实的微观探索。都市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结果,是都市社会的生活方式。我们在借鉴西方都市文化理论中,既应该努力建设中国的都市文化理论,更应该重视现实都市问题的微观研究,以敏锐的眼光、清晰的思路发现并分析都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诸如都市消费、都市心态、都市传媒、都市白领、都市社区、农民工问题等。尽可能在细致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对于诸多都市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探究,采取实证研究、数据分析等科学主义范式的研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推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第三是重国内都市研究,轻世界都市的观照。纵观近些年的都市文化研究,研究的重心大多集中在国内都市文化,无论是对于某个都市的文化定位,还是对于都市文化现象的分析,都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于世界其他都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研究,尤其缺少对于中外国际都市文化的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可以较为清晰地观照与分析各都市文化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文化交流与影响的某些规律,对于都市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一些可资借镜的经验。“在世界日趋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世界都市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不同都市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的比较研究,发现文化发展的规律,建构提高人类文明程度的文化发展策略合理构想都市文化发展的规划,切实实施都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对于提高人类的文明程度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专门谈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并将文化发展繁荣问题提高到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我们回顾近些年都市文化研究的现状,探究其存在的不足与缺憾,期望都市文化研究在建构中国都市文化理论、都市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外都市文化比较等方面,有着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尽心尽力。

孙逊:《在中国,为什么要研究都市文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孙逊:《都市文化研究:世界视野与当代意义》,《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孙逊:《都市文化研究: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光明日报》2003年9月13日。

刘士林:《城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生》,《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孙逊:《“都市文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光明日报》,2006年12月6日。

刘旭光:《都市文化与媒介》,《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刘士林:《都市文化学:结构框架与理论基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刘士林:《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钱文亮:《都市文化学科的相关问题》,《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杨剑龙:《世界格局中都市文化比较的意义与方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曾军:《都市文化研究:范式及其问题》,《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王纪人:《对都市文化综合研究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6年5月23日。

刘士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07年5月8日;刘士林:《都市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吴福辉:《关于都市、都市文化和都市文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陈伯海:《思考上海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3期。

包亚明:《全球化、地域性与都市文化研究——以上海为例》,《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杨剑龙:《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蔡德贵:《上海:应该大力打造文化都市》,《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4期。

姜义华:《构筑国际大都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复旦学大学报》2002年第5期。

孙惠柱:《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兼为上海的文化建设进言》,《文汇报》,2003年9月14日。

褚云茂:《国际大都市应该有怎样的文化形象》,《文汇报》,2004年6月7日。

赵炳翔:《上海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顾军:《北京文化特征小议》,《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方彪:《试论北京传统文化的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姚文放:《都市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求是月刊》1999年第1期…

耿波:《都市生活方式与都市审美文化》,《求是月刊》2007年第3期。

杨剑龙:《建设小康社会与弘扬都市文化传统》,《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陈伟、翁晓玲:《都市美学与上海城市精神》,《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张涛光:《论衡量城市建设文化品位的尺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贾明:《大众文化:现代都市的文化主潮》,《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贾明:《大众文化:传媒时代的公共领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曹海峰:《有关“吧文化”的几点思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杨剑龙:《荧屏选秀的文化分析》,《中华读书报》,2006年10月25日;杨剑龙:《电视娱乐不应该成为“愚乐》,《文汇报》,2007年8月29日;杨剑龙:《影视剧翻拍的利与弊》,《文汇报》,2006年5月16日;叶青青,《偶像剧文化对都市生活的影响》,《财经界》2006年第4期。

梁梅:《都市:生产设计的大“秀”场》,《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辑。

孙育玮、张善根:《都市法治文化本体的理论探析》,《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6期。

孙育玮:《法治文化:都市法治化的深层底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胡志民:《都市法治化与法治文化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孙育玮:《小康社会与都市法治文化》,项家祥、王正平主编:《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建设》,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鲁虹:《关注都市亚文化》,《艺术·生活》2005年第4期。

郭建、孙惠莲:《城市化:都市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陈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城市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陈占彪:《中国都市文化研究中的一个误区》,《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7期。

杨剑龙:《世界格局中都市文化比较的意义与方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