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明认为大众文化只有在现代都市中才能产生和扩张,是都市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都市生活的必然反映,在本质上是一种都市文化。贾明指出: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大众文化成为跨越时间和空间、阶级和阶层、性别和年龄的共享文化,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取消的只是具有有限空间的公共领域,而建立的则是更为广大和开放的公共领域。不少文章也将视野投向都市“吧”的公共空间,揭示“泡吧”现象背后独特的消费心态和生活方式,打开了一个眺望当代都市文化的窗口。与此同时,对于偶像剧、荧屏选秀、电视娱乐、影视剧翻拍等风靡都市的大众消费文化,学界也给予了反思批评。梁梅批评在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中,许多城市只是把生态设计当成了一句时髦口号,却在进行生态破坏,变成了生态设计的大“秀”场。 都市法治文化的研究近几年得到拓展。孙育玮、张善根采用法理学和文化学相结合的视角,从定义、特征、结构、功能等方面对都市法治文化作了系统梳理,整体描述了其理论轮廓和基本形态。孙育玮对“法治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法治化与法治文化”的基本关系展开思考和分析,孙育玮还立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视角研究如何完善都市法治文化。提出法治化是都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诉求,是都市法治化的深层蕴涵和深厚底蕴,都市的法治化应在法治文化的深刻理念和广阔视阈下推进,应精心培育与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都市法治文化。胡志民提出:都市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法治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力量,它始终离不开都市法治文化的支撑和推动,上海都市法治文化开始萌生但尚未形成,必须花大力气去主动培育和建设都市法治文化。 随着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都市的亚文化现象受到关注。鲁虹从正面评介青年实验艺术等都市亚文化,认为新兴艺术是都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了当代青年组织新生存经验与价值追求的方式和当代青年组织新视觉经验的方式”。郭建、孙惠莲考察了民族文化在都市中的生存状况,并描述了乡村文化、城市文化、各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形态之间相互冲突又不断融合的态势。有的学者对“都市女孩”、都市新生代文化等现象作了扫描,分析了这些现象所表征的边缘群体的自我身份、个性心理和价值取向。如王建光:《“都市女孩”: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景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2期;杨晓苏:《都市青年及其文化现象点击》,《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杨剑龙提出改变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孤岛”状态杨剑龙:《改变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孤岛”状态》,《文汇报》,2006年4月4日。,提出了促进农民工文化教育的策略杨剑龙:《另一种“希望工程”——促进农民工文化教育的思考》,《解放日报》,2008年2月3日。,并对城市建设中的欧化现象提出了批评。杨剑龙:《城市建设,走出审美的误区》,《解放日报》,2005年5月14日。
(三)世界都市文化比较
在全球化时代,中外都市文化比较引起了学者的重视。杨剑龙对上海、首尔两个都市的文化作了比较分析,在追溯了彼此交往的历史脉络,从城市地理学的视阈,阐发了“平原性都市、港埠性城市的上海”与作为“盆地性都市、政治性城市的首尔”之间的文化差异:“历史古都首尔蕴蓄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现代都市上海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文化色彩;首尔在发展儒家文化中注重民俗文化的弘扬,上海在关注西方文化中强调现代精神的汲取;政治中心的首尔呈现出大韩民族的执著与倔强,经济都市的上海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宽容与机智。”杨剑龙《中韩交流中上海、首尔都市文化之比较》,《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辑。陈保平将上海和香港的都市文化进行对照,从地域、人员构成、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两者因西方殖民文化不同影响而产生的民族主体性、文化特色、文化功能等差异,展现了香港、上海的殊异特色,探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沪港两地在市民文化、出版文化等方面的相通性,提出了双方互补的可能性。陈保平:《沪港两地文化的差异及互补》,《粤海风》1999年第1期。苏智良认为上海、东京有着相似的近代化历程,在西风东渐的时代,上海稍占领先;而战争的破坏、战后的混乱与僵化的计划经济,使上海的现代化事业出现曲折和慢行,东京则在战后的日本高速发展,东京的优势是有着半个世纪的积累,金融发达,国民具有良好的素质,曾是亚洲城市现代化的表率,上海应该借鉴东京经验。苏智良:《东亚双雄:上海、东京的现代化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陈恒从社会进程、理论渊源、学科发展等方面论述城市史学产生的内在逻辑,从期刊、研究组织、研究主题、城市史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论述城市史学的蓬勃发展,对于都市文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的世界都市文化比较,大多以上海为中心和媒介展开。近年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举行了“上海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学术研讨会”(2005年)、“上海东京城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了《探究上海、首尔都市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杨剑龙:《探究上海、首尔都市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上海、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研讨会”纪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会议综述,并汇编出版了《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文化研究·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复旦大学与加拿大约克大学举办了“上海—多伦多城市文化会议”(2006年)。这些文化交流活动,拓展了都市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规模。
三、都市文化研究的观照与反思
都市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在全球化背景下兴起的综合性人文社会新兴学科,超越了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某些方面,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前沿性等特质。这种跨学科特性既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研究带来了相当的难度。都市文化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学界对都市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已有所认识。有的学者指出当前的都市文化研究多以生活进程相关的局部内容为聚焦点,鲜见整体性、综合性研讨,就事论事较多,而理论内涵相对缺少,也相对缺少学术含量。石定乐:《对当前都市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有的学者指出我们忽视了中国都市现代化转型的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域外理论在中国文化研究起步伊始遮罩太强,使得我们的都市文化研究忽视了与之相对的乡野文化,进而导致了将研究等同于西方都市文化研究的研究格局,而这又恰恰限制了“本土”文化研究理论的创新。
虽然,在近年来的都市文化研究中,我们在译介外国都市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在都市文化学的建构与理论、都市文化建设与发展、都市文化现象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了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与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