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2318400000022

第22章 注重民族节庆中的人文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在辞旧迎新中,我们民族的节日——春节又来临了。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节庆是一个民族风俗的展示。2007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了2008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呈现出中央政府对于民族传统的重视,以及对于人民文化权益的尊重。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于西方文化的引进与借鉴,人们在追慕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对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而逐渐淡化了对于中国的春节、端午节等节庆的热情。民族节庆是文化风俗的传承,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蕴,既表现出一个民族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未来的期望,又展示出一个民族的伦理礼仪、交往方式,春节的祝福、清明的祭祖、端午的怀贤、中秋的团圆等,都蕴蓄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或在祭祖怀贤里回眸历史,或在祝福与团圆中向往未来。民族节庆具有加强交往、联络情感的作用,具有凝聚群体、和谐社会的功能。过节已成为人们放松休憩的一种方式,已成为现代人文化权益的一部分。民族节庆被定为法定假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学者指出:“传统节日,是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对宇宙生命与人体节律交织的心灵感悟和文化展演;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生命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它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起规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 注重民族节庆中的人文精神

节庆给商家提供了商机,给聚会提供了契机,但随着社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强化,民族节庆常常呈现出被异化的情状:节庆成为贿赂领导的机会,通过给领导拜年达到贿赂的目的,为自己的升迁等铺路;节庆成为聚众赌博的机会,在节庆聚会中聚众豪赌,一掷千金,恶习难改;节庆成为酿成事端的缘由,在节庆燃放焰火爆竹时,稍有不逊便炸死炸伤或酿成火灾……

德国当代人类学家兰德曼提出“人是文化的存在”的命题,他认为我们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又塑造了我们。他指出:“文化使人能直立行走,只有在文化的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文化如同人体内的血管系统是人的一部分一样,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哲学人类学》)民族节庆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成为一个民族面目的某个方面,其中蕴涵着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文化基因,虽然民族的节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在形式内容上有所创新,但是其深刻丰富的文化底蕴仍然是其独特的魅力。在欢度民族节庆期间,我们应该强调注重民族节庆的人文精神,使节庆期间生活更为丰富充实,而不仅仅是以醉生梦死般的态度对待节庆。

注重民族节庆中的人文精神大致应该重视如下几方面:

(一)注重在民族节庆的天伦之序中寻求天伦之乐。民族节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的特征,虽然在多民族的中国,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不相同,蒙古族的“白月”、侗族的“打同年”、藏族的“跳神会”、土家族的“赶年”、壮族的“晚年”等都各有特点,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儒家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方面,以伦理为特征的文化强调天伦之序,注重“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他指出:“因情而有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乃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79—80页。在民族节庆中,家家团聚其乐融融,“家家守岁传酒卮”(谢良辅诗),少长咸集高朋满座,“岁岁高堂列明烛”(李颀诗),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天伦之序中,达到天伦之乐的欢愉快乐。

(二)注重在民族节庆的迎来送往中遵循道德规范。节庆期间是人际交往频繁的时期,亲朋好友间、师生同事间的走访,成为节庆中重要的活动安排,学生拜访老师、后辈问候长辈、下级探望上级等,成为节庆中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礼记·曲礼》中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已成为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构成了中国社会行为的规范。“礼的使用是‘和为贵’。中华文化传统最好的就是礼;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照着礼,如遇着相持不下时,就要‘以和为贵’来解决。但一味用和而不用礼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在节庆期间的迎来送往中,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在礼尚往来中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既不以权谋私,也不以钱易权,反对借节庆之名索贿受贿,赞同在节庆期间关心弱者,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伦境界。

(三)注重民族节庆的娱乐休闲中追求高尚品位。民族节庆是人们在长期忙碌劳顿后的休憩养生,在诸多具有民族色彩的娱乐休闲活动中,放松心情、调节情绪,“欢笑尽娱、乐哉末央”(曹植《元会》)。在欢度春节期间,央视春节联欢节目已成为除旧迎新的一个象征,它与年夜饭一同构成了民族节庆的一种仪式,以至于形成节目众口难调的尴尬。在重要的节庆期间,也往往孳生了诸如赌博、斗殴、上演低俗节目等状况,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损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节庆期间,地方政府、社区领导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坚决打击一些低俗的娱乐活动,使节庆期间热烈欢快的活动呈现出高尚的品位。

清朝的叶燮在《迎春》一诗中吟咏春节:“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在民族节庆“春在千门万户中”的欢乐气氛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吃喝玩乐,使节庆仅仅成为满足物欲的民俗空壳,应该在民族节庆中注重其蕴涵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的支撑中,使民族节庆成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动力。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

蓝海文编著:《新儒学》,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