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2318400000021

第21章 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含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逐渐在世界上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已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中国以新的国家形象为世界所瞩目。

一个国家的形象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存在,也是认知者对该国认知的反映。近些年来国际上有关该方面的研究大多以现代认知论为前提,从文化建构主义的视角,一般从两个层面来定义国家形象:一为现代性向度上的物质形象,二为情感向度上的道义形象。

在历史上,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有着不同的面貌。从哲学家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于中国的崇拜与赞美,到19世纪的政客商人对于中国形象“堕落的黑暗王国”的丑化;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黄祸论”的流行,到20世纪对红星照耀下苏维埃政权的礼赞;从费正清对于现实中国传统的探究,到觉醒的龙、美国可怕对手的言论,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认知者眼中不断发生着变化。美国学者哈罗德·伊萨克斯(Harold R.Isaacs)撰写了《美国的中国形象》一书(1999年中文版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将美国的中国形象分为六个时期:18世纪崇敬时期;1840—1905年蔑视时期;1905—1937年仁慈时期;1937—1944年钦佩时期;1944—1949年幻灭时期;1949年后敌视时期。

文化是一个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是外来者认知该国家形象的体验对象。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行为的方式。

在努力提升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形象的塑造。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基本面容,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长足发展,必须建筑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国家的发展才是有后劲的、可持续的。今天我们注重提升中国国家的形象,必须注重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在提升国家形象的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如下几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含量。

一、努力发掘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世界性的重要影响,自孔子以来中国的优秀哲学思想与文化传统,常常令世界折服。欧洲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志》中就写道,“让我们首先注意一个民族,她在我们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了”,“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与资源,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关注西方、崇尚西方,而忽略了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发掘与弘扬。在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的同时,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在充分发掘弘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中,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

二、在全球化背景中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

人们常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又对它们构成某种威胁,尤其是在世界性的文化趋同中弱化了本民族文化。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面容,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形态。梁漱溟在谈到中国文化传统时认为:“我相信全部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至少与各部门各方面相连贯)。它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所创造,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在城市改造建设中强调保护文化遗址、注重民族特色,在社会生活中强调传承民族节庆、保护民俗传统,在文化艺术中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民间艺术、民间手艺的传承保护。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本色构成了民族的面貌,也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推进文化建设中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的形象,才不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模糊了民族的身份,从而模糊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三、在汲取域外文化精髓中建设当代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开了国门,加快了向域外引进各种文化思潮的步伐,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进文化建设,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并非是封闭的、排外的。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大国的气度,不断接受汲取域外文化精髓,以“拿来主义”的姿态,经过分析甄别,分清精华与糟粕,在传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中,汲取域外文化精髓,建设中国当代文化,在与时俱进中使中国跟上世界的步伐,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与世界接轨。余英时在《以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意义》中指出:“整体地看,中国的价值系统是经得起现代化以至‘现代以后’(postmodern)的挑战而不至于失去它的存在根据的……各大文化当然都经过了多次变迁,但其价值系统的中心部分至今仍充满着活力。”(《释中国》第1卷)这就道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也关注域外文化的汲取,更关注在传承汲取中外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当代文化建设。

四、加强文化交流中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

文化交流奠定了国家形象的基础,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形象,到门多萨神父《大中华帝国志》中的大中华形象,从伏尔泰《风俗志》中的孔夫子的中国,到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的中国根据地,在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录写中,展示出各自不同的中国形象。在长期以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域外的人们仅凭借想象建构被误读的中国形象。改革开放以后,在加快与境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中国更加了解了世界,世界也逐渐了解了中国,在这过程中世界不断建构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推进文化建设中,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在文化艺术团体的交流中,不仅注重将国外的文化艺术团体请进来,更应该注重让国内的文化艺术团体走出去,在加强文化交流中注重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而不仅仅是注重中国的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军事形象、外交形象,以文化形象的魅力塑造国家形象、影响世界的眼光。

五、在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时注重文化策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强国的形象已成为世界的某种共识,而文化大国的形象仍然未在世界上确立,或者认为中国文化落后愚昧,或者强调中国文化的强大威胁。在塑造国家的文化形象时,应该注重某些文化策略,塑造一个亲和的国家文化形象。应该采取如下文化策略:

(一)加强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交流。我们不仅要加强与美国、英国、法国等世界强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应该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这对于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民间团体的文化交流。在以政府角度展开文化交往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民间团体之间的文化交往,在和谐自然的民间交往中,扩大文化中国的影响,提升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

(三)树立亲和的国家形象。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指出:虽然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雄厚,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树立一个亲和的国家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四)扩大国际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的交往不仅在于各国政府、民间之间,也可以扩大国际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无论是建立城市之间的姊妹关系,还是以双方城市命名的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加强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从文化建设方面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还存在着一些困境,如思维与观念的惰性,我们常常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常常重视现代色彩,而忽视文化传统;常常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东方文化。我们还存在着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些弱点,诸如国民文化素质的低下、崇洋媚外的心态、现代化的物质形态化等。我们的文化理论十分薄弱,我们文化理论大多从西方“拿来”,缺乏本民族的理论,缺乏文化理论创造的心态,常具有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我们仍然存在着上下之间的差距,如政府行为与民众意识的差距、领导意识与群众观念的落差等。

推进文化建设与提升国家形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塑造中国国家的文化形象,提升中国国家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