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12318300000023

第23章 参考文献(1)

安蓉泉,2003,《中国民间组织研究中的概念矛盾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包亚军,2005,《治理理论对当代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启示》,《苏州大学学报》第1期。

毕天云,2008,《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组织发展历程透视》,《中国发展简报》冬季刊第40期。

陈金罗、刘培峰,2010,《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伟东、李雪萍,2003,《社区治理与公民社会的发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陈振明等,2008,《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褚松燕,2008,《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崔恒展,2002,《充分发育的民间组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崔立群,2006,《辩证看待我国的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学会》第11期。

邓国胜,2010,《中国草根NGO发展的现状与障碍》,《社会观察》第5期。

邓海峰、乐园,2005,《NGO网络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印度NGO网络建设经验为鉴》,《学会》第8期。

邓伟志,2004,《中国社团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第11期。

邓伟志、陆春萍,2006,《合作主义模式下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南京社会科学》第11期。

丁东红,2001,《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及其价值范式》,《理论前沿》第17期。

范丽珠主编,2003,《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方文进,2010,《民办非企业单位治理结构问题探讨》,《社团管理研究》第11期。

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2011,《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第11期。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9,《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龚永梅,2007,《社团与政府的关系:苏州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顾建键、马力、布鲁斯·哈迪等,2009,《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甘肃省民政厅课题组,2009,《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模式研究》,民政部社会组织研究部级课题阶段性成果。

格里·斯托克,1999,《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第2期。

高丙中、袁瑞军主编,2008,《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顾昕,2004,《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浙江学刊》第6期。

韩国明、魏丽莉,2006,《比较与借鉴:国外政府建构与NPO的合作模式》,《公共行政》第5期。

何精华,2006,《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何增科,2000,《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何增科,2002,《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3期。

黄孟复主编,2008,《中国商会发展报告No.2(2008)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晓勇主编,2009,《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晓勇主编,2012,《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子健,2006,《良性互动是政府与NPO合作的必然趋势》,《理论前沿》第10期。

胡伟、肖捷、危朝安、和占钧,2005,《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现代社会组织结构》,《天津日报》9月5日。

胡祥,2005,《近年来治理理论研究综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3期。

姬斌,2008,《执政党要把握社会组织建设的主动权》,《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第5期。

季明、李舒、郭奔胜,2008,《网络意见领袖“显性化”》,《瞭望(新闻周刊)》第25期。

纪丕霞、赵永厚,2006,《我国草根NGO发展的难题分析》,《科技信息》第1期。

金锦萍,2009,《论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得税优惠政策及其法理基础》,《求是学刊》第1期。

金家厚、吴新叶,2002,《社区治理:对社区失灵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第5期。

贾西津,2005,《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孔繁斌,2008,《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罗峰,2009,《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执政党的组织嵌入:政党权威重塑的社会视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第4期。

罗伯特·罗茨,1996,《新的治理》,《政治研究》第154期。

李风华,2003,《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

李磊、王铭、沈恒超,2002,《网上社团及其管理:NGO新领域探讨》,《南京社会科学》第1期。

李芹,2005,《试论民间组织的非营利性及与政府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李斌,2005,《政治发展的社会新动力:试论中国民间组织兴起的政治发展意义》,《理论与改革》第2期。

李友梅,2006,《民间组织与社会发育》,《探索与争鸣》第4期。

林莉红,2006,《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以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为视角》,《中国法学》第1期。

刘春湘,2007,《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刘斌、赵军、程亮、赵文健、黄文娟、王治保,2011,《南京网络社会组织现状分析与监管对策》,《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第5期。

刘忠祥,2006,《民间组织“双重负责”管理体制剖析》,《中国民政》第11期。

刘祖云,2008,《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冲突及其治理》,《江海学刊》第1期。

林润辉、李维安,2000,《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第3期。

林尚立,2007,《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李惠斌、薛晓源,2003,《中国调查报告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与执政党的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益龙,2005,《中国社团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前瞻》,《学会》第3期。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马西恒,2003,《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对上海市民间组织党建实践的思考》,《政治学研究》第1期。

南姆卡普库,2004,《无等级的合作:公共部门与非营利部门合作伙伴关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全球治理委员会,1999,《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綦远方,2006,《在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思考》,《新长征》第1期。

萨拉蒙,2008,《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埃格斯,2008,《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鹏,2010,《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单美英,2003,《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功能分析》,《兰州学刊》第6期。

沈荣华、周义程,2003,《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理论探讨》第5期。

孙志祥,2001,《“双重管理”体制下的民间组织——以三个民间环保组织为例》,《中国软科学》第7期。

苏大林、周巍、申永丰,2006,《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甘肃社会科学》第4期。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199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孙永福,2001,《中外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孙双琴,2002,《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唐秋伟、郭彩霞,2006,《转型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调控中的功能分析》,《市场论坛》第4期。

田兰、曾明华,2006,《对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实践探索——以公共社区管理为基点》,《行政与法》第5期。

唐士其,1998,《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汪向阳、胡春阳,2000,《治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的新热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吴志成,2003,《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建芹,2005,《我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及立法思路探讨》,《行政法学研究》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