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23

第23章 在分层教学中实现差异发展(4)

2.要落实公平的理念,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学识能力,探索操作策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激发学习欲望,师生关系良好的基础上应具备并不断提高对各类学生的教学实施策略与指导力。

(1)小学语文教师应细读文本,在充分了解学生起点的基础上确立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并能细化目标,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能力的分步落实作铺垫。

(2)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文本的语言环境中引领学生学习,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个体时间为“正时间”。这样才能赋予语言以生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3)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即时指导、即时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中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习得与情感的愉悦。

探索19:教学公平下的分层教学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刘发初。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分层教育理念。常规的班级教学其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差不大,教师上课“抓中间带两头”,即主要是根据中等程度的学生可接受的能力组织教学。但当班级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差较大时,这种教学必然存在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公平难以落实。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要求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和评价分层。

一、学生分层

为了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负担,首先要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科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学生分层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智力高低和心理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归结为同一个层次。一般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基础层次;B层——提高层次;C层——优秀层次。最好让每位学生客观地估计自己,由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必要时可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些调整。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给学生过大的压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掌握同一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在动态发展中把握学生的层次划分。

二、目标分层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层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划分为三层:1.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部分,属于低层目标。

2.一般目标

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理解与运用的部分,属于中层目标,即B层和C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

3.发展目标

指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的分析和综合运用,具有创造性的部分,属于高层目标,即C层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A层学生掌握教材中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B层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学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这样,让各层次的学生确立各自的奋斗目标。

三、备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C层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A层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新课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A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C层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A层学生能回答,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问题,让C层学生回答,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上课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C层学生,我们应时刻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对A层学生,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度增加和加深知识,做到稳步推进。这样,能满足各层次学生评价的需要,能激励各层次学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1.讲解分层

讲解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又要顾及学习能力特强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讲解内容的难度、讲解的速度和强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把握。难度过大、速度过快会使A、B层学生负担过重甚至食而不化,对学习失去信心;难度太小、速度过慢又会使B、C层学生不能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上获得应有的进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难度适宜线”来进行讲解。对学习能力强或弱的部分学生可以在提问、布置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加以调整,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在教学节奏上,速度适宜的标准是:采用慢节奏时,仍能保持学生学习活动的适度紧张,不致使C层学生心不在焉,注意力涣散;采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维能跟上教师授课的思路,不让A层学生掉队。教学中一方面要按预设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作节奏上的调整,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2.提问分层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思考问题。但课堂上,较多教师往往爱提问少数优等生,不爱提问那些后进生。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对待,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提问效果。

为了实现提问的广泛性,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实际把问题设计为A(易)、B(中)、C(难)三个层次,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指定他们回答A层次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挑战B层次的问题,对于B、C层次的学生,以此类推。问题设计应多样化,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其中“是什么”主要针对A层学生发问,“怎么样”、“为什么”针对B层次学生发问,“有什么异同”针对C层次的学生发问。低层次的学生对于高一层次的问题分析错误或不够正确,可以让高一层次的学生订正或补充。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既可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各有收获,又可防止学生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学习积极性,损伤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作业分层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长进、有所收获。一般来说,讲授完新知识后,可给A、B层学生设计和布置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单项性练习、诊断性练习、巩固性练习、沟通性练习,而对C层学生,可设计和安排一些较为复杂的拓展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发散性练习等。

练习可设计成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练习是把教材的最基础的内容改编成问题,大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重点考虑让A层学生能够接受,兼顾B、C层学生的查漏补缺。B层次的练习是引导学生尝试的问题,属于“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练习。设计时则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按教学要求,把应当涉及的基本知识变式为主观题,要求反映普遍性,体现基本方法、步骤、规律和应用范围,必要时还要暴露学生通常可能产生的知识“盲点”,题量以B层学生能够完成为准,B、C层学生必做,A层学生选做。C层次的练习,目标是运用和变式训练。一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决定是否设置和所设练习题的难度,要求可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重点解决教材的前后联系、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为什么会想到这种办法、技巧,等等)、进行能力训练以及问题的规律性探索,C层次的学生必做,B层次的学生选做。

六、辅导分层

分层辅导一般是“抓两头带中间”,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方法、习惯,激发兴趣、意志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应因人而异。普通学生能基本掌握学习的内容,但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优等生要指导他们夯实基础,横向拓宽,纵向加深。

分层辅导要做到学法指导与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智力因素的挖掘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相结合,心理辅导与人格健全相结合。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上,突出对非智力因素的发掘;在方法指导和学业辅导关系上,突出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心理辅导与人格健全方面,更强调心理对学习的影响。

七、评价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