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11

第11章 提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资源(3)

每一位学生对色彩的记忆是不同的,对色彩的感受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色彩观察与记录方法。方法一:记忆法是适合那些在生活中较善于观察事物,并对色彩记忆良好的学生。他们可凭日常生活经验中对秋天树叶色彩的记忆,直接观察Artrage绘画软件中颜色采集器的扇形区域,在色相和色彩纯度的变化表中,直接观察与比较,找出秋天梧桐树的多种颜色。方法二:观察法是为色彩记忆简单而笼统的学生设计的,而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色彩记忆被简化的特点,他们会说秋天的树叶变黄了、变红了,到底有哪些不同的黄色、不同的红色呢?在颜色采集器中,他们无法判断。在Artrage绘画软件界面中,学生可以打开一张参照图像放大观察,边观察,边对照颜色采集器中的颜色,寻找相应的颜色。方法三:吸色法利用了界面中的吸管工具,帮助那些色彩观察与判断能力弱的学生,让他们也能较准确地找到秋天梧桐树叶的多种颜色。当这些学生借助于吸管工具找到树的颜色之后,只要点击调色盘中储存的颜色,在颜色采集器中就会显示该色在扇形区域中的位置,以此帮助学生认识颜色之间的关系,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数字绘画为不同感知特点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需求。

四、尊重学生的能力水平,提供可选的作画方法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对形象的记忆与表现能力极强,他们随手可以画出曾经见到过的形象,甚至可以随手画出想象中的形象,而有的学生擦破了画纸还是画不好眼前所见的对象。可见,学生的绘画能力是有较大差异的,数字绘画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作画方法提高了可能。

1.案例描述:“迷人的夜景”

“建筑物外形错落有致,每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绘画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作业方式一:想象画出建筑物的外形,可以打开几幅建筑物的照片作为参考,然后自己想象画出建筑物的外形。作业方式二:打开一个教师范画作为参考图像,画出建筑物的外形。作业方式三:用水印描画的方法,画出建筑物的外形。

2.案例分析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的作业方式,学生作业方式的选择性,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让不同绘画能力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选择。数字绘画为美术课堂中的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尤其给绘画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可能。以学生能力分层的作业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发展空间,体验到绘画成功的快乐,这是用传统绘画工具教学难以实现的。

探索8:作业中提供选择,倡导公平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周洁婴。

作业是“学生为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它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需要重视这些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尽量做到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作业的启示:

(1)作业的形式或载体应该是多元的。

(2)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提供实践契机。

(3)作业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领域。

(4)通过作业发现学生的潜能。

在倡导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公平理念的进程中,教师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作业形式。我们认为,设计作业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一年来,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开展了“运用分层作业体现教育公平”的研究活动。改变了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作业的做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具体的做法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他们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数学品质。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他们继续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作业,让这些学生经常体会到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在难度选择中关注差异

教学活动不是少数学生表现的舞台,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顾及全体学生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并加强过程指导,让全体学生平等地享有“表达权”。

例1:观察图1,请你任选一组来判断该组中哪些平面图形是有周长的?(有的打“√”,没有的打“”)

A、B两组图形

分析:在这份课堂作业中,老师不仅仅只是为了分组而分组,她的A、B两组在难度上有区别,但是互相之间又有着联系。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会指出A组图形②是有周长的,对于其他学生在完成B组图形②时,也能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选择B组的大多数同学来说,他们一般是学习能力中等以上的,解决了这组中图形②,那么同组中图形⑤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老师在设计B组图形③和④时,也是为后面计算菜园、花园面积做好了铺垫,应该说独具匠心。

因为每组的设计都适应了不同水平与能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较高。这样的课堂作业设计没有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贴上固定的标签,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有利于面向全体,体现课堂教学公平。

2.在方法选择中关注差异

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般是由教材编写者和课堂执教者直接决定的。但我们在课堂作业的解决方法上应尊重学生差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开放性的机会。

例2:计算菜园的周长,可以用一种方法,也可以用多种方法。

例3:在方格纸上比较小刀与蜡笔的长短,能否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方格纸

分析: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设计题目的过程中,对方法的要求比较宽泛,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解题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用最基本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为他们设立了一个低起点的问题,这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同时,老师也能在问题解决中关注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通过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会问题解决的多样化,以及如何优化策略。这样的作业设计说明教师本身非常关注学生的差异,并且认同差异的存在,我们认为个性化的解题方法也是对教学过程公平的一种行为诠释。

3.在形式选择中关注差异

“新课标”中强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数学作业,特别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抓住数学问题本质的素养;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熟练地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在作业形式上做出思考和尝试。在形式上,我们推出了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为单位;在时间上,有短作业和长作业之分。

例4:某饭店的餐桌都是能坐4人的正方形餐桌,如图4所示。当团体客人在1人以上时,饭店允许客人将餐桌拼成一长条,如图5所示,但不能有空位置。如果团体客人是16人,那么需要几张桌子,请你设计一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