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部)
12310600000085

第85章 集权和自治的矛盾

(引文同上)

中央集权或者皇帝专制和民间自治是格格不入的。

首先是大一统思想的影响。“百代皆行秦政制”,秦政制的核心是“大一统”:“大”可以理解为大国心态。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我期许高,和岛国心态、袖珍国心态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都喜欢“负责任的大国”这个国家定位。但是大国心态也容易让国家领导人产生好大喜功的毛病,动不动就要以天下为己任,天天琢磨着要完成历史性功业,所以大国就爱折腾。

“一”可以理解为一律,我以为老蒋的“一个国家,一个元首”基本得其三昧,全体国民都要有国家意识,都要服从国家并为国家服务,国家至高无上,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毛泽东的“要斗私批修”,伟人这种大国情怀或大国抱负都在里面。

“统”就是严格控制和管理,因为国家大,所以中国的政治家从古到今都崇尚统一管理,都认同中央集权。

其次,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不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是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统治,这方面,这两种制度是没有冲突的,目标是一致的,基本形态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管理的人选是如何产生。封建是世袭,郡县是任命,没有自治的元素和空间。选举的前提是自治,如果国家的政治传统和主流的观念都认为任命百官以牧万民是对的,那么选举就是很荒唐的事情。

在古代,国家由于财力不足,交通通信条件不够,所以治权一直不能下达到基层。这似乎给民间自治留下了空间,但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却能低成本地扩散到乡村,乡村政治于是完全按照国家的体制进行了一番复制和粘贴,宗族制度其实是皇权制度的微缩版,族长的产生,族长权力的行使,都有似皇帝,所以,尽管行政资源短缺,官员任命到县为止,但实际上皇权统治最终还是完成了到乡村的普及,而且普及的成本很低。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政权,都从本质上不相信人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恶性循环之下,中国有的老百姓似乎也退化得不具备这种能力,甚至不具备学习这种能力的资格。

正因为这样,国家反对一切体制外的权力和组织存在,包括游侠。民间的活动,只要具备“组织起来”的形态,就会引起警惕和防范。

所以,思想上是大一统;政治上是自上而下的体制,官员层层对上负责,严格防止体制外的权威产生;在经济上,也一样,忌讳富可敌国的家伙出现,一旦出现,肯定会被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立即扑杀。

大一统就是要建立在一个一个的土豆上面,每一个个人对国家机器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是稳定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