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孝武皇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道,千余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两千一百多年前,在山东莱州湾,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牧豕海上”。
“牧豕”就是放猪,“牧”属于规模化运作,这个工作在小说《高玉宝》里有生动描述。“海上”颇不好解,估计说的是滩涂。放猪也整得这么有诗意,与“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不遑多让!
“牧豕海上”有诗意还不算,关键是这位猪倌“状貌甚丽”,我们今天常用的“帅”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之,更关键的是,“状貌甚丽”是他在七十岁时得到的评价,再往前三十年,四十来岁的他,你打开全部想象力,想象去吧。
这位帅伯伯就是汉武时期著名的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长得帅是一绝,时人莫敢比也。公孙弘为了不遭人妒,坚持穿老款的粗布衣服,但是清华贵介之气仍然难掩。话说公孙弘在海边一边放猪,一边苦读《春秋》杂说(汉儒主修《春秋》,《春秋》是有观念的历史,有类锐圆的《这样读资治通鉴》笔记),帅是爹娘给的,一肚子学问则是自己学的,他就像当年的老知青一样,在恶劣的条件下勤苦自修,等待恢复高考。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公孙弘六十岁考上公务员,但是第一趟公差到匈奴没得到皇帝的认可,于是下课。要是一般人,也就回家抱孙子去了,但是公孙弘不是一般人,又过了十一年,元光五年,家乡人民又推举他到长安。“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殿试第一,绝对老状元。七十来岁,人老成精,正适合进入领导班子,从此,老帅伯在仕途高扯顺风帆,神佛也不能阻拦。
公孙弘有几项纪录是很牛的,一是六十初仕,七十再仕,我们常说大器晚成,但是这么个晚法一般人不敢比。
第二,公孙弘是先拜相,后封侯,这是汉代第一人,汉初丞相,都是功勋贵戚,要么本人有军功或祖上有军功,要么有姑姑、姐姐和皇帝睡过一张床,总之必须先是贵族,才有出任丞相的资格。公孙弘平民出身,没有军功,靠读书考试就能入相,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第三,在汉武帝手下做丞相,是一件难度系数极高的活儿,一般人要么被砍要么被免,鲜有安全到终点的,公孙弘八十岁老死在丞相任上,也算是相当难得。
公孙弘也是做官的高手,为什么说“也是”呢,因为锐圆前面推荐过韩安国同学,称赞他是做官的高手。两大高手究竟谁更高呢?他俩没在一个擂台上练过,不好说谁高谁低。锐圆把他们的武功家数、风格流派、个人修为对比着说说,大家不妨自己判定,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通过对比加深印象,学以致用。
韩安国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从皇帝的利益出发,想皇帝之所想,急皇帝之所急,直接点关键穴位,分筋错骨,丝毫不差;公孙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揣摩皇帝所思,观察皇帝喜好,先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运行N个小周天,做到自己百毒不侵,毫发不伤——先求己之不败再求敌之可破,瞅准了,下手也挺狠。
韩安国善于谋事,不善于谋身,动不动就坐法失官,最后干了个苦差,“意忽忽不乐。数月,病欧血死”;公孙弘善于谋身,保位子第一条,然后咱再研究工作。保位子也不是一味地老马恋栈,人家有道行:
一、注重个人形象,公孙弘穿衣穿布的,吃饭吃素的,后妈死了都坚持守孝三年,形象正面清新。“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韩安国“贪嗜于财”,行贿他能找对人,受贿人能找到他。
二、给皇帝提案,一般都是上中下N套,让皇帝做选择题,不逼着皇帝做必答题(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韩安国看问题尖锐,提方案一步到位,效率是高了,但是没有给皇帝留下表现高瞻远瞩雄才伟略的机会,这里面差距就大了。公孙弘有个绝招,在开会讨论问题时,总是让其他同志先说,比如汲黯兄,观点多多,方法多多,公孙弘这时集中注意力,观察皇帝脸上的表情,然后再作表态。不一定要说对的,但一定要对的说。
三、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攻击,全部笑纳,实行“三不主义”:不反驳、不生气(表面绝对不生气)、不报复(那是不可能的,呵呵)。
汲黯发现公孙弘在下面大家商量时一套说法,到了向皇上汇报时又换了一套说法,非常生气,当着皇上的面指责他两面三刀,公孙弘不生气,模仿屈原的口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说道:“知我者谓我忠臣,不知我者谓我不忠。”
汲黯继续检举公孙弘,说他位列三公,享受高薪,但是穿布的,吃素的,假装贫困,冒充清廉。汲黯用不容置疑的口吻道:“此诈也!”年轻的刘彻面对这帮老谋深算的大臣,也有一招,就是来回对质。刘彻对公孙弘说:“老汲说你有诈,你自己辩护吧。”
公孙弘的辩护词很有水平,请注意锐圆括号里的点评:“说我有诈,确实有(太极拳招法,表面上承受一击,其实顺势而动,把力已经卸掉了)。汲黯是我在朝中最好的朋友,他今天当面指责我,一下子就点到我的问题实质(把政敌硬拉成朋友,好处一,一定要让皇帝认为,这场争论是诤友之间的为真理而战,而非党争,在刘彻这样的英主领导下,一旦有党争嫌疑,双方都不会有好下场——这就是公孙弘立于不败的打法;好处二,别人攻击你,你不急不火,不忙着抵赖,这叫风度)。让我自己说,位列三公,百万年薪,消费水平这么低,确实有点沽名钓誉(至此,把敌人进攻的劲力全部化解,让对手把招数使老,但自己却丝毫无损)。我听说,管仲生活奢靡,吃的穿的用的和齐桓公差不多;齐国还有一位名相晏婴,也是每天最多一个荤菜,老婆连套毛料衣服都没有……他们两人不管奢侈也好,节俭也罢,结果都一样,都把齐国治理得天下无敌(成功转移论题,不坚持节俭就是好,也不调头反攻奢侈就不好,自己置身于矛盾之外,似乎站在第三方立场公正地讨论,不仅气势上压对手一头,而且言外之意清楚地说明,对手提出的问题是个伪问题,根本不值一辩)。我作为御史大夫,穿得这么差,和小官小吏差不多,也难怪人家怀疑有诈(后世宋代有个叫苏洵的,写过一篇文章叫《辨奸论》,他说:‘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如果汉武帝听到这儿,肯定会晕)。唉,这都怪我,汲黯批评得没错。话说回来了,有了汲黯这样的忠臣,您就不会受到蒙蔽,真有什么欺诈皇上您的事,那是绝对瞒不住的(瞧人家这度量,那是真叫大啊)。”
武帝刘彻和我有同感:“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我要是汲黯,一看是这样的结果,肯定会吐血三升!
列位,不论在官场混,还是在商场混,都要和领导、同事打交道,都一定会有利益冲突,也难免遭受攻击或者攻击他人,所以一定要练会一套适合自己的打法。功夫没有好赖,修为却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