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部)
12310600000036

第36章 政治协商

高皇后八年(公元前180年)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恒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灭了吕党,少帝刘弘在焉。按照常规,宗室、功勋各安其位,反正天下还姓刘,让少帝继续做下去就是了。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政治绞肉机有深刻认识的革命元老,对未来的可能性作出恐怖的描述——

等少帝长大后,要走亲戚,一问老丈人家,满门抄斩了,一问舅舅家,被赶入牛棚了(刘弘名义上是张皇后的儿子,张敖和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被封为鲁王,被认定吕党,诛诸吕后王位被废,隔离审查),再一问,谁干的,这都是我们老干部干的,我们将来还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他们决定另立新君。

对于怎么处置刘弘,他们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聪明的办法:诬名化。刘弘和他的兄弟们,都不是孝惠帝的儿子,是吕后随便找来篡党夺权用的。

诬名化、妖魔化,是打败政敌的有力武器,什么时代使用都有效。

这时,宗室力量最强的就是齐王刘襄,他们兄弟王侯一共有九个,其中硃虚侯刘章在灭吕党时功劳最著。

这时,汉帝国最高权力出现了短暂的真空状态。控制局面的功勋派,他们既然决定废掉少帝,那么谁来做皇帝呢?这次皇帝居然是大家协商产生的。

皇位,有自己打出来的,有阴谋篡夺来的,有强逼人家禅让的,有权臣甚至太监认定的,也有所谓被群臣拥立的,但像这次协商出来的皇帝,而且是差额推举的,在历史上确实少见。

候选人是齐王刘襄和代王刘恒,齐王是刘邦的孙子,刘恒是刘邦的儿子,辈分不是问题,舅舅成了问题。痛定思痛,乱后靖乱,大家发现,“文革”是极左猖狂,汉初是舅党猖狂,齐王的舅爷太凶了,大伙儿用了一个独创的词“虎而冠”形容齐王的舅舅驷钧。王八脱了马甲还是王八,老虎戴着帽子就不是老虎了,是什么?是有头脑的老虎。吕氏兄弟是没头脑的兔子都让大家这么费事,来个戴帽子的老虎,麻烦大了。齐王刘襄就这么被一票否决。

参加这次协商会议的有:老一辈革命家陈平、周勃、灌婴、郦商,在阶级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红色后代曹窋、郦寄、纪通,还有宗室代表琅琊王刘泽。最关键的硃虚侯刘章被派到他哥哥齐王那里传达粉碎吕党的喜讯去了(估计是有意安排),缺席会议,他的弟弟刘兴居可能出席了会议,但可能只是列席会议,没有表决权。

大家最后推举当时高皇帝刘邦年纪最大的儿子代王刘恒出任汉帝国新一代领导人。法理上讲,他是从侄儿手里接的皇位,这一点和明代的朱棣有点像。帝王家的家谱怎么摆,这是门学问。如果按实际掌握最高权力并有影响力来算,刘恒是继刘邦、吕后的第三代。如果按担任皇帝职务的排序,他是第五任。后来,吕后从宗庙里被扫地出门,按汉家自己的谱系算,他又是真正的第二代。

这次政治协商的结果,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结果决定一切。这次的经验是,如果确实需要在皇帝的后代里挑选接班人,如果是出于公心,应该找个年富力强的,凡是有长而立幼的,多半有私心存焉;其二,要考察这位皇子或皇孙的姥姥家、舅舅家以及老丈人家,大舅子、小舅子家,是不是特有势力,如果有,免谈。

令人感慨的是,吕后及家人,孝惠帝及子孙,包括鲁元公主一家,全部从名利场out了,一切都是虚幻。

要说起来,和刘邦打天下的这帮老臣,做事还是老道,老成谋国,让汉室顺利度过二代瓶颈期。我们不妨假设,假如吕氏兄弟也很强势,和宗室、功勋势均力敌,大家内斗直到内战,汉帝国说不定也和秦帝国一样,二世而亡。秦汉一亡一兴,其间的奥妙确有引人入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