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刘备以从事庞统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鲁肃遗备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备见统,与善谭,大器之,遂用统为治中,亲待亚于诸葛亮,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孙权让吕蒙读书,吕蒙一读,就脱胎换骨,非复吴下阿蒙,果然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是人主培养人才的千古佳话,吕蒙有慧根,孙权有慧眼,所以只是“涉猎”一番,才略即长。
庞统庞士元不屑案牍公务,刘备听了鲁肃的意见并亲自考察以后,没有给凤雏先生讲“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遂使之运筹帷幄,也算是知错能改知人即善任。
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卷七中有一条“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他说:“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赵先生说得对还是不对,全对还是部分正确,我们先不妨把他的结论丢在一边。在大动乱、大竞争时代,领袖们如何识人用人凝聚团队,其实有共通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如果非要说曹刘孙三家的特色,我倒有个初步的印象:曹操团队像大企业;刘备团队像创业时期的小企业,而孙氏兄弟则是家族企业。
大企业吸引人才的是品牌和平台,摊子大,岗位多,有发挥的空间,至于个人前途和待遇,基本上是透明的公开的,干好了就上,干孬就下,以前有功劳现在没贡献了,直接就拿下来,不会念旧功,缺乏人情味,企业主不会花更多精力倾心结纳你,除非他当下有难关过不了。
正在创业时期的小企业,没有更多资源吸引人才,企业主只有靠哥们儿兄弟这一套忽悠部下,不停地描绘公司的愿景和远景,他对自己的业务骨干都非常关心,想办法套瓷,生怕他们跳槽。但由于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能享受哥们儿待遇的人也就非常有限,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在内部画小圈子分别对待的人才政策就会出现问题。老臣子骄横跋扈,新人被画地为牢的圈子屏蔽,大家关心的是我在老板心中的地位而不是自己的业绩。刘备集团就很典型,刘关张是核心圈子,谁都进不来,诸葛亮对关羽始终忌惮,关羽对可能进入核心层的人,不论诸葛亮还是马超、黄忠,都有排斥心理。因为有了“五虎”的圈子,所以蜀中无大将,刘备对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这种个人情感上的疏亲远近,总显得格局有限,气宇不足。
家族企业是兄弟们创业以后的发展阶段,除了共同的事业以外,企业主还有意无意营造一种大家庭式的亲情氛围,互结姻亲,登堂拜母,诸如此类的事情就特别多,通过这种勾连,内部结构会稳定很多。
所以,刘备是既做大哥又做老板,孙氏兄弟是既做家长又做老板,而曹操则只做大老板。大老板和自己的高管都保持距离,只有工作往来,没有个人情谊,曹操可以拍着许禇的肩膀说这是我的虎痴,但对曹仁、曹洪、诸夏侯则不假辞色,赏罚之外,不会像孙权数着周泰的创伤喝酒,也不会像刘备与关羽、张飞一样同卧同眠。
三大集团因为各处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同,所以,三国领袖的用人和带团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手段和方式没有绝对的高下对错之分,只有符合不符合国情的区别,还有能不能及时提升转型的问题,要随着事业的发展不断修正自己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才能让自己的团队与时俱进,永葆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