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091

第91章 剖白心迹

孝献皇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冬,曹操作铜爵台于邺。

十二月,己亥,操下令曰:“……然不能得如意,征为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使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讨击袁术,使穷沮而死;摧破袁绍,枭其二子;复定刘表,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年末时节,汉献帝下诏增加曹操的封地,一共四县三万户,曹操辞让三县两万户,接受一县万户。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文字,说明原因。如果仅是这么点事,也就是一篇官样文章,照格式谦虚一下就完事了。然而曹操却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不仅回顾了自己的革命历程,还就当时人们关心的问题,自道心迹,对一些不怀好意的攻击,为自己作了辩护。这就是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因为曹操借此令剖明心志,所以也叫《明志令》。

凡是研究三国,研究曹操的人,都不能不重视这篇“夫子自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领袖发表的白皮书。

曹操为什么会冷不丁地主动剖露心迹?他是真心诚意还是忽悠世人以及后人?我们今天怎么理解曹操的TXT纯文本?

赤壁大战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曹操没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大动作。一方面,这次战败,给年近六旬的曹操打击很大,我们不能说因此曹操就暮气横秋,不思作为,但起码让曹操意识到统一大业在自己手上是难以实现了,这就让他不能不思考未来的接力问题,个人的理想,家族的命运,汉帝国的未来,凡此种种,这两年肯定一直萦绕心头。另一方面,虽然没有看到许、邺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但是根据常情,曹操遭逢大败,一些死忠汉帝国汉献帝的力量,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对曹操进行诋毁甚至进行颠覆,何况公开的敌人孙权和刘备,肯定会加大宣传力度,攻击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政治上的压力和舆论上的鼓噪,都在逼迫曹操表态,反过来,曹操也必须对各种攻讦予以反击,沉默下去就会被理解成对攻击的默认。

于是曹操决定借机发挥一下。本来,辞让封地的文本格式是“上疏”,但是却变成了“令”,真实的情形可能是曹操一边“上疏”,一边把“上疏”传达至县团级,于是变成了“令”。也就是说,曹操的这篇文字不是日记,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也不是像蒋介石的日记是准备留给后世看的,他写的时候就是要使当时的全国人民都知道。

政治家用文字“剖白心迹”,设定的读者不是当世的天下就是后世的天下,和少男少女写情书表明心迹时对象只是一个他或她是不一样的,其“用心”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政治家尤其是中国的政治家,是不愿意对公众剖明心迹的。一方面,很多事确确实实是拿不到桌面上来讲的;另一方面,政治家打心眼里并不认为需要对公众解释什么,一切“简在帝心”,犯不着和老百姓絮絮叨叨。因而,一旦政治家真的和公众诚心对话,反而会被认为是幼稚、浅薄、城府不深、缺少威仪。我们已经习惯了政治家冠冕堂皇的社论语言,习惯了从社论语言中再探寻微言大义。所以,像曹操这样赤祼相对,我们反而会不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心存疑窦。于是后世对曹操的《明志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曹操是个率性而为的政治家,心里有话就说出来,是个历史上少有的真诚坦率的人;另一种看法则相反,认为这是一个阴谋,是一个烟幕弹。

曹操是不是真心的,我们先不管,先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

从文本看,曹操的《明志令》表达了这么几层意思:

一、剖明心志。针对当时盛传的“其心叵测”、“其志不在小”的说法,曹操主动坦白了自己在政治上的追求和野心:最早,就是想混个地市级,做个优秀的地方官,让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应该包括他的叔叔)、对自己有期望的人,都知道曹操我没白混。后来,被征用到朝廷,升了典军校尉,这时的理想就是能够为平定西部边乱作贡献,捞个侯爵,如果能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几个字,也就不枉这一生了。再后来,天下大乱,没想到那么些个人五人六的家伙,都败在我阿瞒的脚下,现在,我已经做到了丞相,做官做到最大了,这已经超过我人生的理想和愿望了,哥哥我已经相当满足啦,没别的想法了。

二、明确自己的历史定位。曹操我混到这个位置上,加上我又是个不知道什么叫谦虚的人,所以大家怀疑我有活思想、有野心也是正常的,因此我也没必要忌讳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敞开谈谈这件事。首先,大家必须承认这个结论:假如天下没有我曹操,不知道已经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也存在这样的言外之意:即使我篡夺汉家天下,也不是从汉献帝手里篡夺的,是我从别的一大群野心家手里打拼过来的。)

三、下一步的既定方针仍然是“以大事小”。曹操以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自比,今天我曹操与汉家天子的关系和汉帝国创立四百年来的君臣关系都不一样,现在的历史环境和以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所处的历史条件是一样的,我曹操大,汉天子小,这是历史形成的。我现在是骑虎难下,即使我有心做一回像霍光那样的臣子,形势也不允许,因为我一旦放弃权力,打破目前的平衡,我的家族就会被杀得干干净净,我不会傻到图虚名而招实祸,拜托你们也不要这样要求我、奢望我,理解万岁!不过,反过来你们也放心,我曹操是个讲恩义的人,我可以掏心扒肺地告诉大家,我不会以大欺小以大灭小,只是以大事小。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曹操坦率地说,“曹大汉小”是现实存在,我是不会改变的,至于这种政治局面下一步如何演变,曹操干脆付之天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曹操的这个《明志令》,能透明的都透明了,该模糊的继续模糊;现实的无奈说得很清楚,说不清楚的就听任未来和命运安排;他直接表白和引用的历史典故都可以作多重的解读,此时此刻他真实的想法只有他一个人真实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