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曹仁遣兵围甘宁,宁困急,求救于周瑜,诸将以为兵少不足分,吕蒙谓周瑜、程普曰:“留凌公绩于江陵,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瑜从之,大破仁兵于夷陵,获马三百匹而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瑜乃渡江,屯北岸,与仁相距。十二月,孙权自将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
习凿齿论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赤壁大战之后,荆楚之地曹操遂不再问津。曹操、曹丕以后再进攻孙权,都改道扬州。上游地区是曹操做噩梦的地方,曹操能做的,只是遣一上将守御襄阳,这片地方,后来成了孙权和刘备角逐的舞台。
周瑜火烧赤壁,曹操未作抵抗,气沮之下,乖乖北撤。周瑜则乘胜围困曹仁、徐晃所守的江陵,并遣勇将甘宁越过江陵(今荆州),溯江而上,夺取了夷陵(今宜昌)。
周瑜围江陵一年,曹仁弃城北撤,孙权控制了上自夷陵、下至京城(今江苏常州武进)的长江全线,京城以东,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入海口了,南通、上海,都是后来长江冲积出来的地方。上海发生高楼躺倒事件,从历史角度看,就是它的根底太浅,地下全是不到两千年的淤泥。呵呵,没有为这家开发商解脱的意思,据说这家开发商是官商一体。在中国,只要是官商一体,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夷陵当时在益州牧刘璋手里,甘宁攻下夷陵,对周瑜鼓舞极大,曹操不敢得陇望蜀,周瑜确实有“得荆望蜀”的想法。
刘备在赤壁总攻发起以后,没有北进攻打曹操,派关羽在华容截击曹操更是子虚乌有,襄阳、江陵还在曹军手里,一支部队想潜伏在华容,那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刘备迅速地率本部人马占据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
这四郡地位很尴尬,名义上他们是曹操的,因为刘琮率荆州军民归顺,他们四郡也在归顺之列,但实际上这四郡并未接受过曹操的管理,所以四郡的官吏将领实际上还是刘表时代的,甚至还有灵帝时代的。在中原大乱的时代,这些偏僻的郡县,实际上是在高度自治。
在赤壁大战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也就是周瑜还活着的时候,刘备是被压缩在这长江南边的四郡。刘备本人驻扎在油口,刘备把它改名为公安。这时,刘备的身份也尴尬,他虽然是一支独立的力量,但还必须仰人鼻息。
赤壁大战,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烧赤壁,周瑜解除了曹操的进攻的威胁;第二阶段是围攻江陵,让曹操失去了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控制点,从此剥夺了曹操对长江的控制权,也搅和了曹操望江吟诗的雅兴。这一战的根本意义就是巩固了孙权在长江以南的统治,历史学家基本上都认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不过,如果细抠一下,我们会认为,赤壁之后,只是进入2.0或2.5时代,还没有进入3.0时代。刘备在战后只有半个州,这些地方开化较晚,人口稀少,此时谓之鼎足为时尚早。当时应该说还有很多变数,主要是周瑜早亡,鲁肃力主把江陵(后称荆州)借给刘备,这才让刘备有“一足”的规模形态。鲁肃的考虑是让刘备分担上游的防备,当然客观上也让孙权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孙权后来对鲁肃颇有微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在孙权看来,如果不借荆州给刘备,也许局势会发展成孙曹两家的南北朝。
赤壁之战,造成了此后六十年的分裂,阻碍了曹操统一的梦想,也让当时的人民继续处在战火的煎熬之中。
东晋时代史家习凿齿评论说,曹操赤壁之败皆因为骄傲轻敌,辛辛苦苦数十年,统一的功业毁于一旦,真是可惜啊。
习凿齿,东晋时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亦通佛法,著有《汉晋春秋》。《汉晋春秋》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曹魏为篡逆。南宋理学家朱熹十分同意这个观点。
习凿齿是襄阳人,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他曾专程去隆中凭吊孔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孔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因此,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里,后人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