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088

第88章 冬天里的一把火

孝献皇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

《资治通鉴》对赤壁一战的描述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铺张,也就是三四百字完事。

赤壁一战,从宏观背景看,曹军是主动进攻,孙刘联军是被动防御;但从微观战局看,赤壁这个决战地点的选择有点莫名其妙,看来不是曹操主动选择的地方,而是双方遭遇的地方,赤壁一战是曹操被动陷入的遭遇战。

为曹操计,曹操在夺取江陵之后,下一个战略目标应该是夏口,夏口是战略要地,占据就可以坐望柴桑俯视江东。对曹操来说,襄阳、江陵、夏口大三角地区一旦巩固,进退自如。

史书讲曹操得到了刘表“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这些战船是在襄阳还是在江陵,我看多数在襄阳。关羽能带数百艘船和精甲万人从樊城退至夏口,按照常情,刘表交由蔡瑁、张允直接控制的水军应该比关羽多得多,所以刘表的水军主力应该在襄阳。江陵也可能有相当数量的水军和辎重。

过去刘表防备的重点一直是江东孙氏,江陵虽然有防备益州刘璋的责任,但更多的是为夏口的黄祖作战略后方。曹操舍夏口而先取江陵,有稳扎稳打的意思,但取得江陵以后,不论顺汉水而下,还是顺长江而下,目标都应该是夏口。

关羽率水军顺汉水而下,在汉津接应从当阳败逃过来的刘备,曹操本应该顺势追击,如不能迅速攻占夏口,也应该在夏口对岸屯兵,待取了江陵后,从江陵再顺江东下,并取夏口。

从实际情况看,曹操的重点在江陵,兵力摆在了襄阳、当阳、江陵一线,没有分兵直插夏口,倘夏口有曹军压境,孙刘联军就不会跃过夏口,一直西进到赤壁迎战曹军。曹操放弃了对夏口的压力,孙刘联军才敢继续西进,逆江而上,逼迫曹军在赤壁、乌林打遭遇战。

在赤壁和周瑜水军进行决战,曹军失去两路对进的优势,赤壁对岸的乌林,丘陵连绵,间有湿地沼泽,并不适宜屯军。渡江没有对方的什么战略目标,后退是一片泥泞,应该是兵法上讲的死地。

从地图上看,从樊口到赤壁和从江陵到赤壁,路程差不多。双方沿江对进,曹军有顺水之利,但速度似乎很慢,周瑜短时间能把主力逆进至赤壁,也有点令人吃惊。由此看来。孙刘联军特别是周瑜的部队,机动能力还是很强。

从《三国志》诸传的文本看,孙刘联军确实是主动西进,和曹操在赤壁遭遇,决战于赤壁要么是周瑜设计好的,要么也是周瑜认为无可无不可的地方。曹操不管是要会猎于江夏还是会猎于吴,是没有计划在赤壁和联军对决的。两军相遇于赤壁,随即打了一仗,这一仗联军获胜,“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战斗是在江面上进行的,水军不利,让曹操感觉到应该喘息一下再战,所以屯兵江北,把战船连接起来。曹操把大军停驻在乌林,把船连起来不进不退,意欲何往?是准备继续顺江而下至夏口,还是准备在此与周瑜进行大决战?抑或是已经感到进则无功,退则无面子,所以在乌林与周瑜耗一耗再作打算?

这时,曹军已经有疫病流行,据有些专家考证,流行的疫病就是大名鼎鼎的血吸虫病,华佗无奈小虫何,曹阿瞒算是昏头加倒霉了。《三国演义》里曹操在赤壁踌躇志满、横槊赋诗,恐怕与史实相距甚远,这时的曹操,应该已经有不祥的预感。另外,我们没有看到曹操分兵进击夏口,是没有这个意识,还是无兵可分?

如果此时有一支部队攻取夏口,试想一下,周瑜在赤壁的主力就和后方失去联系,后路被抄,前有强敌,军心一乱,曹操正可以顺势追杀。可惜不存在这个“如果”。

最后,是周瑜、黄盖的主动出击结束了双方在赤壁的对峙状态。

黄盖带着十艘船,乘着东南风,向曹营进发,曹操的部队没有一点怀疑,兵仔们都出来观看。黄盖把自己的船点着,上面满载着易燃物品,当然他们还在船尾拖着逃生用的小船,这等小船没有被烧坏,却把对岸的数百上千艘敌船引着了。

战斗的细节史书没留下多少,我们只能想象。反正结果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曹操一方的纪传中,有曹操下令把自己剩下的战船烧毁的记录,反正老子准备彻底撤了,留下也是敌人的战利品。

周瑜的部队随后渡江掩杀过来,曹操没有或无法组织救火和抵抗,经华容往江陵溃逃了。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曹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干脆直接打道回府,回邺城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