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082

第82章 刘备“掩护难民”

孝献皇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操……

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人,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备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习凿齿论曰: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曹操远征乌桓还邺,六月实行体制改革,七月就发动对刘表的进攻。我前面说过,曹操扫平北方,耗费时日,这让年过半百的曹操很焦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曹操未作停留,即率兵南下。

八月,曹操才任命了御史大夫,按以往的惯例,御史大夫一直是丞相的备胎。曹操做了丞相,也许就没打算设立御史大夫,可后来有一桩案子,必须有个高级别的大臣主持,于是任命了郗虑担任这个职务。因为郗虑和太中大夫孔融有矛盾,曹操于是挑郗虑任御史大夫兼孔融专案组的组长。孔融全家被杀,罪名是“发辞偏宕,多致乖忤”,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话敏感词过多,不合时宜,有反动忤逆的倾向,总之是因言获罪。

要说孔融所议,皆不致死罪,即使在当时的专制环境下。不过,曹操对孔融的言论作了一个判断:他对我挑毛拣刺,冷嘲热讽,喋喋不休,是劝谏我改正错误,还是借机以泄私愤?曹操认为答案是后者。曹操明白一点,孔融“我心依然是大汉的心”。

在专制时代,对持不同政见者予以诛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对此已经不会表示惊诧和异议,不要说公然地反对,就是发表相左的意见干扰批评,也是罪在不赦。

我们今天追究曹操的专制罪行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若要为曹操杀孔融辩护,那就是卑鄙了。

曹操大兵压境,刘表病亡,人之将死,其志也昏。

我不知道刘表临终时对形势是如何判断的,刘表到死都没有确定自己的立场,是顺从曹操还是反对曹操,对他来说始终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刘表死后,把荆州之主的位置留给了小儿子刘琮。刘表死前似乎存在两个选择,一个是立刘琮,由蔡瑁、张允扶保,一个是立刘琦,请刘备出来匡助,但是后一个选择对刘表来说太困难了。

也许有人说刘表还不如徐州的陶谦,陶谦还知道抓个替死鬼,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刘表看人有没有眼光咱不知道,对刘备怀有戒备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刘表看来,如果荆州可守,没有刘备亦能守住,如果荆州不可守,有刘备亦不可守,选择“刘琦+刘备”这个组合,结果一定是刘备篡夺自己儿子的基业。

和历史上许多庸主一样,不能谋己,岂能谋子孙,刘表稀里糊涂地走了,把一个岌岌可危的荆州留给了幼小的儿子刘琮。

荆州潜伏着大批从洛阳长安流窜过来的官员,他们一直主张荆州归顺朝廷。蒯越、傅巽(xùn)等劝刘琮降顺,刘琮遂举荆州之众降曹。

曹操后来分别表奏刘琮、刘琦为青州、荆州刺史,这当然是虚职了。刘琦第二年病死,刘琮后来不见报道,《三国演义》里说,刘琮随后被曹操派的于禁所杀。曹操杀刘琮,此事大可存疑,曹操对归降的诸侯要说一点防备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不至于忌惮到不杀心里不安的状态。而事实上,曹操对刘备、张绣、袁谭这样带队伍的强人都深加结纳,对刘琮这样孱弱的统战对象,把他和蔡瑁、张允等分开养起来也就是了,实在没有杀害的必要。杀刘琮对曹操有百害而无一利,曹操要统一全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最佳路线在荆州这是第一次实现,杀了刘琮还怎么劝降他人?

刘备帮助刘表防守曹操,最北到达叶县,后退至新野,再退到樊城,距荆州首府襄阳止隔汉江,真正成了刘表父子的“北门校尉”了。刘琮降曹,没有通知刘备,等刘备知道后,曹兵已到新野,樊城已势在难守。

有人劝刘备跨江击刘琮,刘备不肯,只是过江祭拜了刘表墓,对刘表这位老兄,刘备怨也不是,恨也不是。然后率部下准备经当阳奔江陵而去。

三国时代,荆州很有名,也很容易混淆。荆州府所在地,后汉末年曾几经变化。荆州治所原在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任荆州刺史, 移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琦病死,刘备领荆州牧,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荆州”(即取得南郡)后,又移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关羽镇守荆州,仍以江陵为驻所。从“借荆州”起,江陵既是荆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

刘备部曲劝刘备袭取襄阳,即使成功,曹操马上就会兵临城下,刘备猝然间得之,也未必能守住。

刘备从樊城过襄阳,再从襄阳退当阳,史书称“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即到当阳,已有十几万百姓跟随,刘备为了掩护这批难民,每日只行十几里,大大延迟了撤退速度。有人劝刘备舍之而去,刘备说:“要做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人民群众都愿意跟随我刘备,我怎么置他们的安危不顾,自己先跑了呢!”(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荆州之主刘琮降曹,在当时的正式说法是归顺天子,荆州问题和平解决。刘琮身边一些不愿意降曹的人士及其家属决定跟着刘备南下,这事有可能,但要说有十几万百姓抛家舍业跟随刘备做难民,这事有些蹊跷。黄巾以来,为避战祸离乡背井的往往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世族,当时樊城、襄阳能有多少人口?有十几万人跟随刘备,是不是太夸张了?

刘备在荆州时,率部驻扎要地替刘表防守曹操,并没有做行政官,实行政治管辖,加上才短短几年,也没有机会恩惠当地百姓(不骚扰已经很不错了),怎么会有那么多百姓“被感动”?这事很不靠谱。

按常理,只有一部分荆州官员和刘备一起逃难,如果真的有十几万难民大规模逶迤南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当时有曹兵屠城的传闻和谣言,只有谣言才有这么大的动员能力。那么这种谣言是谁造的呢?曹操不会,刘琮也不会。

谣言也许是无中生有,也许是刘备一行仓皇南下引发的,当然,也不排除是刘备干的。刘备也许拿曹操攻徐州说事,说曹操大兵一到,肯定是石头过火,但无孑遗。

反正这个谣言对刘备是有好处的,试想,刘备如果只是带着自己的少数部属和家小南逃,目标很清晰,逃跑很困难。如果裹挟大批难民南下,混在难民里,一来曹操不好找,二来如果能和难民一起逃到江陵,有难民作为兵源基础,另又派关羽先行到此,届时再组织抵抗,刘备或许能多喘一口气。“以人为本”云云,欺世盗名而已。

刘备真要是那么仁义,就应该好汉做事好汉当,脱离难民,然后故意泄露自己的行踪,把曹操的部队吸引过来,这才算真正的以人为本。曹操当时亲率精骑五千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目标显然是要消灭刘备,并没有掳掠难民的意思。

到底是刘备掩护难民还是难民掩护刘备,不妨追究一下。刘备摔孩子是刁买人心,刘备“掩护难民”是不是也是得了便宜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