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曹操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孔融谓荀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逢(páng)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曹操、袁绍对决,被定性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充满了偶然性,战争到了结束的时候,人们又总结出很多必然性。而中国历史对于战争的总结,又特别强调“庙算”,战争胜负因此往往决定于将帅的谋略,最后也就简单化为敌我双方统帅之间的比拼。
曹袁对决,一时多少议论!
曹操是这样评价对手袁绍的:“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一共六条,我们叫它曹六条。
比较全面的总结是曹操谋士郭嘉作的,当然这个总结是在战争之前就作出来了,是总结还是预判我们先不计较了:
“今绍有十败,公(指曹操)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
“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
“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
郭嘉以“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要素来作对比,这就是郭十条。
《三国志·荀彧传》里荀彧向曹操讲了四胜“度、谋、武、德”。与郭十条重复,可见这些总结都应该是事后的“集体智慧”。
郭十条是郭嘉当着曹操的面发表的,如此全面的高度评价,搞得一向脸皮很厚(或习惯于当仁不让)的曹操都不好意思:“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
荀彧和郭嘉一样,都是先投袁绍后改投曹操,他们都和袁绍照过面共过事,荀彧是这样评价的:
“……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指曹操)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这是荀彧在曹操快顶不住的时候,写信这么鼓励曹操的,让他坚持最后五分钟,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坚持可能才是真正的决胜之道。毛泽东也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荀彧和孔融辩论过这个问题,孔融认为袁绍“地广兵强”,荀彧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荀彧对袁绍几位谋士和战将的评点与后来的实况一一吻合,只能用料敌如神来形容了。郭嘉对孙策被刺杀的结局也有精确预料,这两位哥哥,不是谋士,都是神算。荀彧没有对袁绍最牛的谋士沮授进行点评,估计是他也想不出怎么贬低沮授。
另一位超级谋士的评论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贾诩。袁绍既要谋取“我们的敌人”曹操,肯定不会忘掉联络“我们的朋友”,袁绍招张绣一起对付曹操,贾诩当时在张绣处。贾诩的谋划一般具备两个特色,一是洞察人心,二是逆向反思。他建议张绣再次降曹而不要理会袁绍。理由是:“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贾三条虽然是站在张绣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问题的,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贾诩还特别提出一条,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贾诩看中曹操两条:有旗帜,能容人。
曹袁对决,天下大事也,远在凉州关右诸将问刚刚从许都出差回来的杨阜:“袁、曹胜败孰在?”
杨阜回答:“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杨阜特别关心统帅的决策能力,算是一条吧,且定为杨一条。
曹营和第三方的评价陈述完了,综上所述,郭十条太全面了,就像今天的教授们一样,拿着MBA的教科书,一条一条地给企业作诊断,不能说这种分析没有价值,但是这样吃过十全大补丸的企业,只能是良好的企业,不会是卓越的企业。荀彧对袁绍集团核心人物的评点,太像事后诸葛亮了,不足为凭,打到最危急的时刻,其实谋士也没什么金点子一言解困,也只能是写信勉励老板再坚持一下。
看完曹营和第三方的评论,我们再看看袁阵营的。
我们看沮授为袁绍谋划的大局。
沮授谏曰:“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未可动也。宜务农息民,先遣使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舡,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后来,袁绍的另一个主要谋士田丰也有相同的看法:“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综合沮授和田丰的破曹策有这么四条:
一、广积粮、扩军备,这是不败之道。袁绍与曹操相争,已经与当时和韩馥抢地盘不一样了,应该立足长远从容规划,因为取曹操即为得天下,战略上宜缓不宜急,急兵骤进,不适合大企业;
二、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我按规矩向朝廷汇报工作,尊重朝廷,你挟天子以令诸侯,我尊天子以挟曹操,可以把曹操挟持皇帝的真相渐渐挤兑出来,找茬儿呗,总能找到,这一招是必需的;
三、屯兵黎阳,直接威胁许都。给曹操战略上的压力,曹营的效忠信会源源不断飞来,人心更加惶恐不安;以上三条都是符合大企业的竞争策略的,所有的动作都不要求快,因为我一时快不起来,我就以慢制快,步步为营,用大块头压死你。
四、大企业应该研发有科技含量的产品以赢取未来的市场,那么当下的低端市场我就放弃吗?肯定不应该。沮授建议袁绍派遣轻骑兵从侧翼骚扰曹操,东边的青州袁谭经营有年,西边司隶弘农并州等地,曹操立足未稳,在双方边境上,我方采取以小部队造成进攻态势,分散曹操的兵力,曹操兵少,如果东西也开辟战场,势难皆顾,这也是以快制慢。
袁绍的谋士没有把袁绍曹操拎到一块儿作对标分析。败兵之将不言勇,败军之谋士不言智,袁绍失败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他们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不会记录的。
袁绍的谋士都是直奔主题,怎么用兵怎么部署一一道来,感觉比郭十条更实际一点。
沮授的第一条、第二条宏观了一些,我们且不论,第三条袁绍是做到了,袁绍主力屯于黎阳,“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三国志·袁绍传》)。第四条袁绍没有做或没有做到位,据《三国志·程昱传》,当时程昱率七百兵守鄄城(在东部,曹操的老根据地),曹操提出要增兵,不过也只有区区两千,程昱反对:“袁绍以为十万精锐集中于黎阳南下势如破竹,不会分兵攻我这里,如果增兵,反而会引起他的注意,而且再增两千人一样也是守不住,所以不如不增。”从此也可看出,曹操侧翼空虚,而袁绍却没有分兵侧击。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是双方布局之年,袁绍把重兵集中在黎阳、白马一线,作业面太窄,有利于曹操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