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049

第49章 阴沟翻船

(引文同上)

不知道为什么,王允在《三国志》中无传,王允传列《后汉书》,与《陈蕃传》并在一卷。陈蕃也有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的机会,可惜功亏一篑,王允亦然,《后汉书》作者范晔将他们并在一传,倒是颇有意味。

当时,天下乱形已现,王允面临的无疑是一个烂摊子。要拨乱反正,必须得有铁腕人物,否则在没有正常秩序的情况下,朝野乱哄哄一团,国事再作拖宕,那就救无可救了。不说王允的出身资历,不说他过去和宦官集团作过殊死斗争,就是眼下智除董卓一事,王允的威望可以说一时无比。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粉碎“四人帮”以后,要拨乱反正,什么声音都有,如果不是老邓压得住台,恐怕中国的转型不会那么顺利。

国家渴望真正的权威很久了,可惜的是,王允在处理董卓旧部的问题上,举棋不定,贻误良机,遂使朝局陡然直下,王允自己也身死宵小之手。

当时的局面是这样的:京师长安,有吕布禁卫,董卓旧部凉州兵驻扎在长安周边,在广泛的外围,就是所谓十八路反董同盟的势力。有一些州牧在董卓时期态度暧昧,如刘虞、陶谦等,董卓一倒,他们应该会旗帜鲜明地支持王允。当时的局势很微妙,从小范围看,凉州兵威胁着长安,从更大范围看,凉州兵又处在吕布所部和关东势力的夹击之下。王允称:“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也。”这不是自夸,以王允领袖朝廷的地位和过去的人脉,他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袁绍、曹操等都得买他的面子。所以对凉州兵只要政策和策略得当,这个心腹之患是可以消除的。

对付董卓旧部,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一纸诏书,宣布只追究董卓一人,余皆赦免,由车骑将军皇甫嵩这个老资格的军头率领,分散各部,或屯或遣,先让他们远离长安,然后视情况徐图之;中策就是把牛辅(董卓的女婿)、李傕、郭汜等凉州将领找个由头请来喝酒,抓起来杀掉,然后解散、安置其部属;下策就是按吕布的建议,干脆将凉州兵集中起来尽皆杀之。总之,不管怎么样,或抚或杀,总得有所行动,不能让凉州兵老是沉浸在惶恐之中。

王允所谓的“皆吾徒也”是远水不救近火的,当时可以依赖的武装力量只有吕布。王允“以剑客遇布”,对吕布素来轻蔑。吕布号称飞将,虽然不是凉州嫡系,但在凉州军团也不是全无影响,吕布所率的部属,有原来丁原的人马,也肯定有董卓所配备的凉州系、并州系的人马,再加上朝廷随扈的警卫力量,虽然掺杂不齐,却也不是毫无战斗力和威慑力。吕布后来也曾纵横一时,手下也有不少人才,后来一直是一支众所公认的强悍力量,据此反推,吕布是一个能带兵打仗的优秀将领,而且也颇能用计,不是那么幼稚可笑。

吕布比曹操小十岁,比刘备大四岁,但是在《三国演义》以及戏曲、年画等文艺表现形式中,永远是一个轻佻的公子哥形象,嘴上没毛,有勇无谋,吕布在一定程度上被漫画化了。吕布在政治上没有方向,有奶便是娘,其实这也不算什么错误,在乱世中,他定位做一个职业化的雇佣军首领,也是形势所迫,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且不管后来怎么评价吕布,当时吕布先是建议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后来又建议用董卓的财物班赐公卿、将校,这两个建议都是必行而且可行,王允若按吕布的建议去做,起码不会比阴沟翻船更惨更遗憾。吕布一生只认刀子和金子,尊重实力和财富,所以以己推人,知道这两样东西绝对有效,偏偏王允书生意气,呆气上升,智慧下降,因人废言,失去了先机。

王允本来想大赦董卓部曲,可是书呆子劲一上来,又矫情起来:这些人各为其主,跟随董卓,是天经地义的,本无罪过,今天给他们大赦就等于说他们过去有罪,这不是更加重他们的疑心了吗?

再说董卓的旧部,在朝廷不赦不抚的情况下,惶恐不能自安,蔡邕一死,他们更加疑虑重重,李傕等派使求赦,王允呆气十足:“一年之间岂可两次大赦!”(每年春天有一次例行的大赦)。

到了如此地步,王允还有最后的一次运气,那就是李傕等当时已经准备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来个鸟兽散。不料,有一个人一席话,把这帮散兵游勇又重新纠集起来,他们发一声喊,杀奔长安,汉帝国就此继续沉沦以至不复,王允先生安邦定国的宏愿和自己的生命也就此一起灭亡于乱兵刀下。

《后汉书·王允传》论曰:士虽以正立,亦以谋济。王允正倒是正了,只是正得有些呆了,“以谋济”三个字,他是忘得干干净净。当时策划图谋董卓的机灵劲,不知道去哪里了。可能是陡然大权在握,胜利冲昏了头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