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033

第33章 小人得罪不起

孝灵皇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

勃海王悝之贬瘿(yǐng)陶也,因中常侍王甫求复国,许谢钱五千万;既而桓帝遗诏复悝国,悝知非甫功,不肯还谢钱。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数与悝交通,甫密司察以告段颎。冬,十月,收飒送北寺狱,使尚书令廉忠诬奏“飒等谋迎立悝,大逆不道”,遂诏冀州刺史收悝考实,迫责悝,令自杀;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傅、相以下悉伏诛。甫等十二人皆以功封列侯。

勃海王刘悝被贬,为了复国,他走中常侍王甫的门路。

皇帝专制,皇帝以下,皇族最贵,宗室最亲,下来才是外戚勋臣。但是,实际上一旦所谓纲纪松弛,皇帝的权力不能正常使用,那么,谁离权力(皇帝)最近,谁就具有Power。

我们批判专制制度,其实皇帝专制制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由皇帝亲自专制,我们可以称之为正常的专制;另外一种就是皇帝的权力全部或者相当一部分外移至权臣、后宫、外戚和宦官手中,我们称之为“皇权外借”。万恶淫为首,万恶的专制制度以皇权外借为首,其中更以宦官外借最为阴森恐怖。因为和后宫、权臣、外戚相比,宦官眼界更狭小,受教育程度更低,他们也不希望把革命事业传给下一辈,因而更急功近利,最根本的,是他们因为受到身体的摧残,心理上多多少少有阴影,他们对正常人可能会有仇恨和报复心理,一旦权力在握,潜伏在内心的恶就会膨胀爆发出来。

上面说到,刘悝托大太监王甫的门路,并承诺办成事以后,有好处费五千万。这事还在桓帝时期,桓帝刘志突然又下诏恢复刘悝的封国,刘悝知道这不是王甫的功劳,于是就不兑现承诺给王甫的五千万了。这种事也不能签订很详细的合同,付款条件也没讲清楚,站在刘悝的角度,这钱不付亦可,五千万不是小数,藩王也不都是大财主,何况这帮孙子和《红楼梦》里的贾家一样,生产的少,花费不小,手头都紧是实情。站在王甫的角度,这事却不能这么随随便便就完了,在王甫看来,这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有一个权威和面子遭受挑战的问题。

很多贪官,不光爱钱,还很享受别人送钱送礼时的卑躬屈膝状,得意于门前的车水马龙,这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红楼梦》里《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一回,里面的老尼姑就很清楚这些弄权小人的心理,她托王熙凤破坏别人的婚姻,看王熙凤兴致不大,于是就点了一句很有力道的话:“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稀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有没有“这点子手段”,对弄权的王熙凤和王甫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如果被人看扁了,比没有银子还难受。

王甫记下了这段仇恨,太监报仇十年不晚,再久他们也会记得,除非他们没有机会。机会终于来了,若干年以后,王甫发现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和这位勃海王刘悝来往密切,于是和段颎合作,把郑、董两人收到北寺狱。这个北寺狱不是国家体制内的侦讯关押机构,而是在处理党人案时,由宦官主导的“专案组”,侦察、逮捕、审讯、关押、杀罚一条龙,在这样的地方,何求不得?

在积极引导的审讯中,郑飒、董腾很快招供,他们要迎立勃海王刘悝做皇帝,刘悝就这样似乎是意外地被暴露了。灵帝刘宏下诏冀州刺史逮捕刘悝,考实罪名,结果自然是罪名成立。刘悝自杀,他的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一律死在狱中,王府的老师的工作人员因谋逆胁从一律处死。王甫等有功人员一律升官。

正在温柔乡享福的刘悝做梦也不会想到,王甫还一直记着那五千万呢。不要招惹王甫这样的权贵小人,招惹了就要抱定吃亏的念头。五千万常有,生命不常有,吃亏是福,这句箴言就是这样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信服的。

王甫、段颎想着法儿迫害他人,自己的地位其实也不稳定,这主要是灵帝刘宏耳朵软。后来,王甫休假,段颎也因为日食在家闭门思过(因为他后来混到太尉这样的高位,列入三公,遇到日食,以前是皇上反省,现在都改由三公代劳了),被一个叫阳球的尚书看到机会,当面向皇帝弹劾他们,结果灵帝居然不等他们回来申辩,直接下诏把王甫、段颎下狱。呵呵,伴君如伴虎,耳朵根子软没有基本立场的君主,是饿老虎,是带着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的H1N1老虎。这样的老板当家,内部不杀乱了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