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初,鲁肃尝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后取羽,何如?”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抚集幽、冀,未暇东顾,余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权善之。
权尝为其子求昏于羽,羽骂其使,不许昏;权由是怒。
三国这段历史为中国人所喜爱,就因为它是“三”,三生万物。
三国分立比楚汉相争、国共决战这样的双峰对峙、棋逢对手看上去形态复杂,变化多端,又比战国七雄、五胡乱华线索清晰,关联紧密,不似后者头绪繁多,不易理清。
三国相互之间都有敌我友的关联性,任何两边加在一起大于第三边,每次组合,哪怕很短暂,都会造出新的局势,斗智斗勇,格局常新。
秦灭六国;刘邦逐次取魏下代灭赵攻齐最后消灭楚霸王;刘秀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诛平赤眉、绿林,一直到最后征伐隗嚣、公孙述;包括曹操扫荡北方;从戏剧性来讲,都是直线结构,在一定的时空只有一对矛盾,不若三国时代,总有三条线互动,这么说吧,编肥皂剧,只有两口子吵架不好看,加个小三进来,立马丰富多彩。
天下三分,三国鼎立,也让各国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有了“国际色彩”,孙权内部有亲曹派、也有亲刘派,刘备、曹操内部亦然。
孙刘之所以联盟,孙权、刘备两家的共同利益是基础,但是,也和鲁肃、诸葛亮两人“志同道合”有关。曹操南下,刘备阵营中的亲孙派诸葛亮,孙权阵营中的亲刘派鲁肃,在各自阵营都有话语权,都非常吃得开,这个时候,两大阵营内部持不同意见的大有人大,在抗曹上有共识,但在相互联盟上,孙权这边周瑜有保留意见,刘备这边关羽也有保留意见。
曹操败走,孙刘两家的共同利益淡化,矛盾上升,基础不牢固了,这叫“形势比人强”,所以在刘备这边的诸葛亮就有些受冷落,直到刘备死了才翻盘;但在孙权这边,鲁肃的地位比诸葛亮相对要稳固很多,所以在鲁肃的维护下,孙刘联盟不至消解,这也可以叫“事在人为”。
鲁肃一死,孙刘联盟即解体,在刘备这方主导对吴关系的是关羽,诸葛亮已经边缘化。鲁肃是那个时期看得比较远的战略家,是他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并且在后来一直高姿态地“抚辑关羽”。关羽把鲁肃的好意当成了软弱可欺,最不可理喻的是,居然以“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侮辱性的语言拒绝了孙权为儿子的求婚。
关羽逞匹夫之勇,骄狂到连人之常情亦不顾的地步,最后让人家断了后路也是活该。关羽是这个方面之才,这个不存在问题,其骄横如此,置刘备的大业于不顾,深究起来,责任全在刘备。刘备对关羽有违将将之道,对于其种种骄傲自大的言行,未见弹压,宠惯非常,终致使其狂妄不可一世。
关羽不屑孙权之子,谓之犬子,刘备亦老矣,顾及膝下,阿斗连“犬子”亦不及,只能是“豕儿”,念及身后,如此剽悍的“假皇叔”谁能节制?所以后来刘备对败相已现的关羽不假援手,一来力所难及,二来一想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坐视不理也就是合理选项了。至于诸葛亮,更是“乐见其成”,在诸葛亮眼里,刘封都是阿斗的障碍,何况关羽?诸葛亮拿这个理由离间刘、关兄弟的感情,应该是一击必中。以诸葛亮的聪明,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应该想到打阿斗牌,他时时事事维护阿斗的利益,刘备一看他对阿斗这么爱护,后来对诸葛亮也越来越信任。就算刘备和关羽、张飞如三国演义描述得那么情深意长,但“兄弟之谊”不及“父子之情”,观察分析刘备晚年的所作所为,一定要把刘禅的因素考虑进来。
吕蒙在劝孙权下决心背后袭击关羽时说:“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这句话打动了孙权。
对孙权来说,最大的压力在北方,孙权在合肥不断挑衅曹操,不排除以攻为守的考虑,以江东之力,顾东不能顾西,孙权因为忧惧曹操所以依赖关羽。一来赤壁以后又过几年,自己的实力增加;二来看曹操越老越虚弱,一个关羽打得曹操鸡飞狗跳兵荒马乱,加上吕蒙又如此坚决地表态可以“前据襄阳”,左翼防线自己人能顾得过来自然不需要假手于刘备、关羽。两家感情已经破裂了,唯有利益还有关联,现在利益的纽带也可以剪断了,孙权自然会曰:“善!”
孙权后来和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吕蒙,认为鲁肃其他都好,借荆州给刘备“是其一短”,而吕蒙“图取关羽,胜于子敬”。足见孙权对鲁肃的联刘策略也颇有保留。
从彻底颠覆曹操,达成所谓“恢复汉室”的目标看,鲁肃、诸葛亮站得最高,看得最远,但是孙权、刘备这两个当家人心怀鬼胎,更看中眼前实利,对联盟并不抱有过多的幻想。对未来的思考,鲁肃、诸葛亮的路线图都是把灭曹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论其他;而刘备、孙权则都一样,是现实主义加机会主义,不一定非要先打曹操,先吃谁都行,只要有机会能吃掉对方。
司马懿是有战略眼光的,看清两家“外亲内疏”的本质,也看到“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所以建议曹操联孙,一击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