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4部)
12310400000102

第102章 耗不起了

孝献皇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曹操于三月入陈仓(今陕西宝鸡),出散关,期间灭了韩遂,七月,从阳平关(沔阳西)攻入汉中。这一路让曹操对秦岭险峻有所认识,因而自认为能得汉中有些侥幸。所以当司马懿劝曹操更进一步攻取益州,曹操连忙摇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前两日出差去了一趟汉中,从深圳飞到西安,坐大巴从咸阳机场到汉中,高速公路230多公里,走了四个多小时。穿越秦岭这一段,基本上是桥隧相连,我回来查了一下,这条公路上有桥梁540座,隧道136座,从户县到洋县段桥隧工程占线路总长的76%,其中最长的隧道有17公里。

汉中是秦岭山脉中的一个小盆地,看上去土地肥沃,气候也不错,不似北方干燥,也不似南方阴湿,在这里做个地主应该是个幸福的事儿。张鲁能在这里实现初级的“共产主义”,实现“全民合作医疗”,一是封闭,二是富足,三是人少地盘小。即使在当今世界,有这三条或其中两条,国民的幸福指数就不会低;即使如朝鲜,没有富足这一条,只要能看到金正日同志,都会欢呼跳跃,心中洋溢的也是幸福。

汉中和益州隔着高山,和关中隔着峻岭,有人工开凿的栈道相连,只要派少许兵力把守,外敌是很难进来的,反过来自己想打出去,也是相当困难的。

史载,曹操攻下汉中后,“蜀中一日数十惊”,所以曹操后来有些后悔,这些说法不大靠谱。

曹操入汉中,已经是强弩之末,幸好张鲁未作坚持的抵抗,并且把汉中积蓄的粮食留给了曹操,也正因如此,张鲁能够公侯以终。曹操是深知这里面的曲折深浅的,所以根本没有继续打下去的意愿。

上回说到,曹操要加重士卒逃亡开小差的惩罚力度,为高柔劝止。联系这件事我们可以得知,曹操军队的战斗力已经严重衰减。我们跳出来想一想,从黄巾起义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从个人来讲,喝酒泡妞三十年可能不烦,南征北战三十年,就不可能始终兴致盎然了,何况曹操老矣,更关键的是,兵民疲矣。三十年的战争,是跨越两代人的战争,老百姓不堪其苦,就算是曹操再雄心万丈,军队也不想陪了,统一中国的理想再高妙,老百姓也不愿意配合了。

以攻入汉中为临界点,曹操阵营扩张的能力达至顶点并开始衰减;孙权虽挟赤壁胜利的余威,但上游有刘备这个不确定因素,对岸有体量、规模仍然比自己大的曹操,他也没有更多的资源纵兵深入,打破这一均衡;刘备听说曹操要取汉中,“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于是孙刘两家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界限一清楚,摩擦也就少了。三国分立,相对消停,这不是三位大老的统一意志衰退了,而是社会经济已经耗到极限,无法继续提供战争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了。战争持续久了,打的不是兵力智谋,而是后勤供应。战争越短,胜负越明显,战争拖得越久,胜负也就很难说了。

如果换成吕布,换成张献忠,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一旦成为流寇,天险不足以阻挡,他们行动迅捷,没有后方,也不需要后方,更没有后顾之忧,抢哪儿吃哪儿,既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更不顾忌舆论谴责,这样的军队运行成本低,战斗力最强,破坏力也最大。兵法讲“穷寇勿迫”,道理也在这里。曹、刘、孙这时已经洗脚上岸,有土地子民,多多少少有所顾忌,所以太过冒险的仗也不愿意打了。另外,三国之妙,在于有“三”,如果没有第三方掣肘,曹操冒险攻入蜀地或休整一下来年再攻,都是可能的,断不至得而复失。从物质条件讲,曹操如果修养两年,举全国之力,打刘备或打孙权可能都没有问题,但是两家一联合,就成问题。多极世界,互相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