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皇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
宋公裕以谶云“昌明之后尚有二帝”,乃使中书侍郎王韶之与帝左右密谋鸩帝而立琅邪王德文。德文常在帝左右,饮食寝处,未尝暂离;韶之伺之经时,不得间。会德文有疾,出居于外。戊寅,韶之以散衣缢帝于东堂。韶之,廙之曾孙也。裕因称遗诏,奉德文即皇帝位,大赦。
自汉末黄巾以来两百多年间,中国治少乱多,就政权更迭而言,“禅让—受禅”已经成了一种模式,后世的史家都爱用“篡夺”这样一个有情感色彩的词汇来形容,其实从政治制度构建的层面而言,依一定程序主动交权要比动刀动枪抢班夺权要好,江山不一定非要打来嘛,于天下有功,能控制住局面,能维持稳定,最好还能保证发展,那就“被禅让”一把也无妨,皇帝轮流做,其实才是中国的王道。
有榜样在焉,刘裕照着曹操、司马昭、司马炎的路线图,先做宋公,再做宋王,然后登基做宋皇帝。这些级别或台阶是必须经历的,不然资格资质就成问题,完善的程序对不合乎规则的行为一确认,一切就正大光明了。
不过刘裕有一样不同,曹氏受禅,没杀刘氏子孙;司马氏受禅,没杀曹氏子孙;刘裕却对司马氏大开杀戒。
刘裕听信了谶语“昌明之后尚有二帝”,就是老子登基得有俩垫背的皇帝,于是他把现任皇帝安帝司马德宗毒杀了,立琅邪王司马德文为帝。司马德文打开始就知道自己也很危险,所以当刘裕让写禅让的诏书时,德文同学“欣然操笔”——这应该是真的——他对左右说:“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问题是你甘心他不放心,谶语上说要俩垫背的,那就肯定是一个也不能少。晋恭帝最后让刘裕派人用被子捂死了。
清代学者王夫之《读通鉴论》评论道:“丕之篡,刘氏之族全;炎之篡,曹氏之族全,山阳、陈留令终而不逢刀鸩。刘裕篡而恭帝弑,司马氏几无噍(jiào)类。”所谓“噍类”就是活口。有意思的是,王夫之为刘裕屠杀司马子孙找了一个借口:“岂操、懿、丕、炎之凶慝浅于刘裕哉?司马氏投夷狄以亟病中夏,刘裕之穷凶以推刃也,亦有辞矣,曰‘彼将引封豕长蛇以蔑我冠裳者也’。”
在刘裕当权前后,有不少司马氏子孙投奔北魏。王夫之痛于明亡,所以对华夷之辨十分敏感。司马氏有人投奔夷狄,他们就是足料汉奸,就是“带路党”,“彼将引封豕长蛇以蔑我冠裳者也”,他们将带领鬼子进村,所以王夫之认为刘裕杀司马家族几近“贤者所为”,“春秋无贬词焉”。
司马氏子孙为了躲避迫害,逃亡至敌国乃至敌族,就算有不该不妥之处,尚在建康的恭帝司马德文没有道理替他们承担汉奸罪名啊。
刘裕杀司马氏,完全是不自信的心态使然。身处士族门阀政治的氛围之中,出身贫寒的刘裕心底里多少有些自卑,自卑不自信,对政权能否稳定总持有一种恐惧感,所以心态很难宽容。正因为有“窃取”的心理,所以才会用杀掉“失主”来消解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