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12310200000076

第76章 桓玄篡夺的受益者

安皇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

诏楚王玄行天子礼乐,妃为王后,世子为太子。丁丑,卞范之为禅诏,使临川王宝逼帝书之。宝,晞之曾孙也。庚辰,帝临轩,遣兼太保、领司徒王谧奉玺绶,禅位于楚。壬午,帝出居永安宫。癸未,迁太庙神主于琅邪国,穆章何皇后及琅邪王德文皆徙居司徒府。百官诣姑孰劝进。十二月,庚寅朔,玄筑坛于九井山北,壬辰,即皇帝位。

天下一乱,就有人做皇帝梦。

泰山地区有一个叫王始的人,纠集了数万人,自称太平皇帝,并“署置公卿”。泰山当时属南燕的地盘,南燕的桂林王慕容镇把他抓了起来。在北洋时期建党是可以的,但是在北洋之前随便称帝是不可以的。王始要被砍头了,临刑前有人追问他父亲兄弟的下落,王始回答:“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他的俩兄弟可能被封为征东王、征西王之类,故有此答。他老婆一看气伤了肺:“你都快要被砍头了,还是这个口气。”王始从容答曰:“皇后不知,自古岂有不亡之国!朕则崩矣,终不改号!”

这叫:“砍头不要紧,只要帝号真;杀了朕一个,老婆太后升。”

做皇帝的诱惑太强了。桓玄于是决定过一下皇帝瘾。

桓玄,字敬道,又叫灵宝,这是因为他出生前有异象,流星坠地,他妈吞了二寸火珠,呵呵,有皇帝命的都有篡改老爹DNA的事情发生。

桓玄从小就是小胖墩,他爹桓温很喜欢他,死后以他为嗣。桓温死时桓玄只有七岁,叔叔桓冲抚摸着桓玄的头,指着奔丧的一大帮人说:“这都是你爹的老部下。”

红二代都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政治泪腺也特发达,桓玄看着爹的部下泪流满面。桓玄以雄豪自处,到哪儿都坚称“我爹是桓温”。士族共和虽然没有搞政治清洗,但也讲究风水轮流转,所以桓玄开始也没被重用,下基层做了义兴太守。桓玄叹曰:“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红二代的接班意识要多强有多强。

桓温死后,桓家以桓冲为代表,居处长江上游,荆楚之地遂成了桓家的根据地,或者叫势力范围。桓冲死后桓玄在荆楚积年,优游无事,朝廷任命的荆州刺史殷仲堪对小桓不得不敬惮之,这叫为官不得罪巨室,桓家已经上了“护官符”,外放荆楚做官的都得明白才行。

王恭、殷仲堪和司马道子父子的矛盾等于激活桓氏的力量,桓玄遂“潜有意于功业”,王恭死后,他的势力集合于桓玄旗下,孙恩之乱又让朝廷无暇东顾,这让桓玄渐渐有了问鼎的野心。

史书记载中,桓玄是一个色厉内荏的家伙,刚从江陵出发的时候,“虑事不捷,常为西还之计。及过寻阳,不见官军,意甚喜,将士之气亦振”。

问题是桓玄的对手司马元显比他更加色厉内荏,两军相遇勇者胜。桓玄和司马元显两位红二代相遇,更内荏的一方迅速崩溃。桓玄抓了司马道子,杀了司马元显,控制了朝廷,桓玄先称楚王,后来干脆做起了皇帝,国号楚。

史书称桓玄登基后“好行小惠”、“好自矜伐”、“心常不自安”,这些不恭敬的记载和评述其实很好理解,一个没有正当性的政权和领导人,他不论做什么,都也会被“不怀好意”地解读,同样一件事,可以解释为“好行小惠”,也可以解释为“关心群众疾苦”;可以理解为“好自矜伐”,也可以理解为“有人君气象”;可以解读为“心常不自安”,也可以解读为“谦虚谨慎”……从动机看问题,可能永远不会有真相,因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别人的动机很多情况下外人是很难搞清楚的,即使用排除法确定他的动机也只能是这样,那又能怎么样呢?

评价政治人物,不要看动机而是要看结果,就像药品不要看广告而是要看疗效。邓小平都说过,制度好,坏人也得办好事;制度出了问题,好人也经常办坏事。

先摆事实后讲道理,不要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拿道理来统领事实。所以,真比善、比美更重要,有真相才有真理。没有真相,真理就严重不靠谱,不要轻易相信先验的真理,同样,也不要轻易相信无端的诋毁和指责。

东晋到了安帝时代,有实力的政治人物或势力,已经没有“X与马共天下”的兴致了,司马家已经臭大街了。政治权威都是一点点丧失的,过了临界点,就是一副空架子,只要有人敢打捅,就有土崩瓦解之结果。

桓玄只是不具备开创新王朝的能力,而并不是不具备推翻司马王朝的资格。司马王朝已经从里到外烂透了,南渡之初,尚有“民族主义”的旗号可打,及到司马道子父子时期,司马家排斥了“士族共和”的模板,也就等于自绝于历史。

孙恩暴动和桓玄篡夺终结了东晋,同时,他们也为刘裕上位清除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