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12310200000074

第74章 孙恩之乱的受益者

安皇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

玄自谓有晋国三分之二,数使人上己符瑞,欲以惑众;又致笺于会稽王道子曰:“贼造近郊,以风不得进,以雨不致火,食尽故去耳,非力屈也。昔国宝死后,王恭不乘此威入统朝政,足见其心非侮于明公也,而谓之不忠。今之贵要腹心,有时流清望者谁乎?岂可云无佳胜!直是不能信之耳!尔来一朝一夕,遂成今日之祸。在朝君子皆畏祸不言,玄忝任在远,是以披写事实。”元显见之,大惧。

孙恩起义对腐朽的东晋是“土崩”级的打击,在和官军的对抗中,孙恩每次失败就退到海上,以海岛为根据地,这在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还是少见。农民起义一般都把革命根据地建在统治者薄弱的环节,穷乡僻壤三不管地区,但是一般都是上山打游击的为多;海盗式的、以大海为根据地的好像只有孙恩。

孙中山的同盟会也是以海外为基地,当然和孙恩的情况大不相同了。近现代以来,凡欲和执政当局对抗者,都得把根据地放在海外,造反也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冷兵器时代结束,占山为王就成过去式,共产党之工农红军是个特殊的例外,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没有苏联、没有日本入侵以及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红军是撑不下来的。

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武装夺取政权”的,都有特殊的国际背景,主要是二战中大国的支持。战后凡是拿着红宝书上山打游击的,鲜有成功的例子。

二战以后,现代国家对国内的激进分子和各式各样的反政府活动越来越有包容性,传统国家的官民对抗也把战场摆到了城市的广场,最严重的形态就是体制内的军人发动军事政变,传统的武装起义很难操作了,除了贩毒分子,有政治诉求的激进分子都渐渐下山了。

中国发生骚乱动乱以及战乱的可能性都存在,这些年社会矛盾有累积激化的趋势,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已经没有梁山也没有井冈山了。

孙恩之乱发生后,朝廷派谢琰和刘牢之围剿。谢琰是谢安的儿子,基本上还是士族帅和北府军将领的组合,谢琰能力一般,和孙恩交手后失败,最后被部下所杀。谢琰一死,对付孙恩就由刘牢之全面负责,刘牢之基本上遏止了孙恩的攻势,他手下的参军刘裕更是神勇,孙恩破坏了体制既有的秩序,成了新势力出人头地的踏脚石。

中国历史上N多次的起义也好暴动也好,革命前浪基本上都是死在沙滩上,更多的情况是为旧体制内中的新生力量提供上位的舞台,只要有革命,就会有炮灰团。

2011年辛亥革命是热点话题,革命打倒了清朝贵族,成就了原来体制内的北洋系,更早的太平天国也一样,成就了湘军、淮军……包括苏联解体和东欧变革,最后好位置也都是卡在原共产党体制内的官僚手里,特别是独联体国家,后来的总统都是省委书记级的。

孙恩之乱的另一个受益者是桓玄,孙恩在东边闹,打破几大士族东西平衡的格局,桓玄趁机扩张了自己的势力。

革命的本质是调整利益格局,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革命的利益在前面英勇地牺牲了,你是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还是冷静地观察思考,动用一切资源在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再遇暴力革命,不要轻言献身,你丫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