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12310200000057

第57章 北方统一乎?

烈宗孝武皇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

代王什翼犍使白部、独孤部南御秦兵,皆不胜,又使南部大人刘库仁将十万骑御之。库仁者,卫辰之族,什翼犍之甥也,与秦兵战于石子岭,库仁大败。什翼犍病,不能自将,乃帅诸部奔阴山之北。高车杂种尽叛,四面寇钞,不得刍牧,什翼犍复渡漠南。闻秦兵稍退,十二月,什翼犍还云中。

公元4世纪70年代,是前秦苻坚统一北方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公元373年,桓温死掉了;公元375年,王猛也死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若干年。新的江湖是苻坚的,是谢安的,是慕容垂的。

桓温临死,希望朝廷给他最高规格的政治待遇,比如什么“加九锡”之类,他的政敌谢安、王彪之故意拖着,就是不满足他临终的心愿,这叫做多错多得罪人多,桓温这个官场异类在大家都看好他会造反的期待中,还是以晋臣的身份死去了。谢安、王彪之等当权后,并没有清洗桓氏家族,桓温的兄弟子侄做官的做官、带兵的带兵,政治上仍然受到信任。这不是一种制度安排,是谢安个人为政的风格,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不搞“肃反”是晋朝值得注意的一个地方,这倒和今天有点类似,和谐为上,稳定是尊。

其实在专制体制下,和谐和肃杀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王猛病重时,秦王苻坚亲自为之祈祷,见庙坛就磕头,山神河神财神都是俺的神,统统祭拜,王猛生前死后享受了最高规格的政治待遇。

一个朝代一个企业,草创时期和成熟、烂熟时期的氛围是不一样的。草创时期有生气,烂熟时期有腐气,有生气则不拘一格,有腐气则步步雷池,教条僵化,特愿意把精力放在典章礼仪方面,讲究个没完。

公元376年,苻坚灭了前凉张氏政权。前凉政权名义上历八主计六十年,如果从张轨出任刺史实际控制了凉州算起,应该历九主共计七十六年。在十六国中,前凉居然享国最久。

灭前凉以后,苻坚利用代国的内乱,对代国发动了战争。代国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是后来南北朝时期北朝之北魏(386—557)的前身,所以没有算在五胡十六国之列。

当时代国的君主是拓跋什翼犍,胡人不像汉人那么独裁独霸,拓跋什翼犍把代国分了一半给弟弟拓跋孤。拓跋孤死,儿子拓跋斤继之,但是拓跋斤“失职怨望”,群众关系不好。拓跋什翼犍遭到苻坚攻击,大败复大病,此时世子拓跋寔已死,拓跋寔的儿子拓跋珪尚幼,拓跋斤忽悠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比世子拓跋寔多了个“君”,这么命名会让我们后人读史很辛苦)杀了什翼犍的其他儿子,顺便弑了自己病中的老爹拓跋什翼犍。这种内部的绞杀一旦启动,杀人者就有了魔性,“扩大化”就绝对难免。

代国内乱,本已环侍的秦兵便有了充分的理由干涉别国内政。苻坚把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到长安车裂之,拓跋珪跟着母亲跑到了舅舅贺讷那里。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此人别有传奇,以后再说他。

前秦帝国(氐族)对鲜卑之燕国和代国只能算是一种表层化的武力征服,连有效的军事占领都恐怕算不上。对农业文明实施有效的军事占领,就可以让其臣服,对于汉人来说,不要看人口众多,其实自古以来就是一盘散沙,因为他们经济上依附于小块土地即可,很难像游牧民那样因为生存、生产的需要而自然组织化,自私、胆怯、缺乏组织化就让汉人族群成为特别适合专制存在的肥沃土壤,“投资环境”这边独好!

被氐人武力征服的鲜卑人,不论慕容部(燕)还是拓跋部(代),内部都是绝对高度自治的,掺不了沙子,也挖不了墙脚。头领臣服你,但他的下属只忠心于本族的头领,这和汉人是绝对不同的。我们汉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头领,不论是保甲制还是居委会,都很难让他们有自治的能力和习惯。

苻坚把拓跋部分为两部,氐人只能利用拓跋部内部的矛盾实施表面的统一和治理。苻坚所统一的北方内部是松散的,钢筋是钢筋,沙石是沙石,没有凝固统一为真正的混凝土。后世评论苻坚,多诟病其对鲜卑人过于宽容,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面对汉文化成熟的南方,北方又汉人居多,苻坚战略思路肯定是“让胡人们先融合起来”。后来的蒙古人也是这个思路,把国人分为四等,让人数最多的汉人做下等人。建立坚强的核心没有错,有了核心再同化和被同化就能达成稳定的统治,再后来的满族人就是成功的案例。满人其实也是把国人分为若干等,在汉人之上的是蒙古人,他们和蒙古人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

苻坚的大思路不能说有错,只是操作层面有问题,未待混凝土固化即让其承受压力,发动对南方的战争,结果自己先崩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