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穆皇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
谢尚自枋头迎传国玺至建康,百僚毕贺。
石氏崩溃,获利最大的是鲜卑慕容氏。石氏治下州郡,大部分降燕。
石虎还有一个儿子汝阴王石琨,病急乱投医,居然带着妻妾投奔晋室,当时也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不懂统战政策,石琨一家被斩于建康闹市,石氏遂绝。
姚襄听老爹的话,带着兄弟部属归晋,一下子就送来五个弟弟为人质。他们兄弟有四十多个,好像质押少了也不合适。
朝廷命姚襄屯于淮河以北的谯城,当时节制前线的是安西将军谢尚,姚襄单骑渡淮到寿春拜谒谢尚,谢尚听说姚襄哥哥来了,“命去仗卫,幅巾待之,欢若平生”。
江东人士打仗不厉害,但神侃海聊吹散牛绝对是天下一流,若按古往今来评估,大概只有北京的哥能有一拼,好在姚襄也很博学,也善谈论,谢尚和姚襄这就聊上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到王谢的谢,就得从谢尚说起。谢尚他爹叫谢鲲,我们以前提到过他。谢鲲做过王敦的长史,等于是王办主任,王敦肇乱,谢鲲是参与策划的,攻下石头后,王敦杀戴渊、周,谢鲲劝阻无效,于是就开始和王敦拉开距离。王敦被平,谢鲲因为“推理安常,时进正言”,没有受到牵连,那时的政策也宽松,路线斗争抓得不紧,朝廷也没有搞清查运动,也没有清理黑帮分子,所以谢鲲尽管是王敦团队的重要成员,却也无事。谢鲲算是谢氏家族奠基人,他年轻时也只是跟着王敦这档的大腕混,就同冯小刚似的,刚开始也是边缘人物,后来才逐步混上来。
到了儿子谢尚,就可以出任方镇。若论晋室政治代际,王、庾算一代,接下来桓、谢又是一代,桓温的父亲桓彝,谢尚的父亲谢鲲,在上一代都不能算主角,但给儿子们打了个好基础。所以各位看帖的兄弟,如果自己没有好爸爸,就要给儿子打造个好爸爸。
东晋是君弱臣强,但是如果像汉、魏末期那样,由一姓权臣把持朝廷,情况也大大的不妙,也不会延续那么长时间。东晋政局始终隐然有两派,就像有两党一样,在很多事情上不能达成一致,但也让掌权的不能恣意妄为,多多少少有了些相互制约。
本来朝廷是培养殷浩作为一党节制桓温的,但殷浩哥哥太过草包,时势造英雄,一造两造,就把谢尚、谢安兄弟造出来了。对比当下我们就很清楚了,既有体制会一代一代地推举他们认为优秀的人。
慕容干掉冉闵,命慕容评南下攻邺,冉魏的大臣蒋干带着太子冉智拒守邺城,城外已经悉降于燕。当时北方大旱,加上兵灾不断,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蒋干派人求救于谢尚。
蒋干当时手里有个勾人的宝贝,这就是“传国玉玺”。谢尚的部下戴施带着几百人帮助守城,他忽悠蒋干说:“你先把玉玺给我,我飞速报告天子。天子知道玉玺在我这里,就会相信你的忠诚,肯定会多发兵粮救你。”
戴施拿走玉玺,如黄鹤一去。蒋干没辙,也只好弃城逃命。慕容评攻下邺城,冉闵的老婆孩子及一些文臣皆被俘虏。后来慕容评也高调声称得到了传国玉玺,说是冉闵的老婆董氏献出来的,燕国还给董氏一个封号,名曰“奉玺君”,再赐冉闵的儿子冉智为海宾侯。看来鲜卑人还会统战政策,也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谢尚和姚襄并未和燕军接火,后赵的豫州牧张遇投降朝廷,谢尚不能接纳,也可能没法接纳。张遇先降后反,苻健这时也派丞相苻雄略地关东,张遇和苻雄打成一片。谢尚和姚襄相谈甚欢之余,马上就得面对共同的挑战,结果是谢、姚兵团让张遇打得稀里哗啦,末了苻雄、张遇拆迁了五万余户胜利返回关中。占地盘优先,占不住地盘就抢人口。
谢尚吃了败仗,但是把传国玉玺弄回来了。玉玺这个玩意儿,传得时间越长它就越传奇,在民智未开之时,这个东西就是政权合法性的象征,它代表天命,是老天爷派到人间的信物,没这个东东,天子多多少少有些不那么理直气壮。东晋南渡,已历三代,虽然合法性没受到严重挑战,但是爷几个也一直被称为“白板皇帝”,所以有了传国玉玺,皇上晚上抱着它睡觉就踏实多了,兴许还能在梦里和老天爷来个对话节目。
至此,天下格局重新划分,北方是鲜卑慕容燕国,关中是苻秦,南方仍然是司马晋国。
燕群僚共上尊号于慕容,慕容也不客气,即皇帝位,置百官,有模有样。有意思的是,慕容也大肆宣传得到了传国玉玺,一场关于传国玉玺到底在哪里的舆论宣传战在燕晋之间展开。慕容以封奕为太尉,这位哥哥说过一句话:“民厌荼毒,咸思有道。”这应该是当时的主旋律,这个主旋律今天也是不过时的,坐天下在有没有道,不在有没有玉玺。
当时晋国的使者正好到了燕国,估计是颁发什么诏书去了,慕容很有幽默感地对晋使说:“你回吧,回去对你家天子说,人民群众拥护我,我也是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