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12310200000027

第27章 肢解我佛

显宗成皇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

……虎以其真伪杂糅,或避赋役为奸宄(guǐ),乃下诏问中书曰:“佛,国家所奉。里闾小人无爵秩者,应事佛不?”著作郎王度等议曰:“王者祭祀,典礼具存。佛,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汉氏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汉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今宜禁公卿以下毋得诣寺烧香、礼拜;其赵人为沙门者,皆返初服。”虎诏曰:“朕生自边鄙,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其夷、赵百姓乐事佛者,特听之。”

上回“佛到中国”只是想说佛学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尴尬,但行文下来似有谤佛之意,所以再补几句。

各种学说,包括宗教,在最早原创的时候,是生活经验和高度智商的相结合,都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生命个体,以智慧追求智慧,这是一个无穷尽的活儿,也是一种高贵的人生体验。佛家在中国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智慧故事,对人心人性有很多启迪。网友志道兄引叙如来批评菩萨“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这应该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先贤的思想和智慧本来是相通的,人脑的构造是一样的,虽经历不同,但在认知世界上,大家其实都能做到殊途同归。这些聪明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到极微处仍然可分,到极广处仍可延伸,对外界和人本身的扫描N次以后,差别只是文件格式不一样,但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有的门派之分都是后来者为了方便学术和宗教的识别再贴上的标签,当然这会按一些有共识的标准来分类,分类就是科学的原义。

分开以后,门徒为了差异化竞争,就会强调学术的某一个特色或特征,这就和大自然动植物的进化一样,儒道释,唯物唯心,凡此各种,都是思想进化的结果。从外表看差异很大,就和人与大猩猩一样,表面上看差异很大,但从DNA图谱上看,差异的地方才0.03%。

要命的是这些智慧产品在为人生和政治服务的时候,解决形而下的问题的时候,就会衍生出很多变种,情况就非常复杂化了,相互批评相互诋毁,甚至为了所谓“真理”而拿刀拿枪,宗教战争、意识形态战争,都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

说到佛学,佛教也一样,它本身是一回事,传播到一个地方如中国变异了多少、信仰者又汲取了多少,又是一回事。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唐僧取经故事其实就能说明问题,既然有了“真经”的概念,那就说明它的对立面也存在,有“假经”。我在这里不妨抬扛问个问题:最老版本的就一定是真的吗?

连细菌和病毒都有讨好宿主的行为,那么外来宗教也会这么做,他们也会从新市场最薄弱的地方寻找突破口,要展示自己可以被人们利用的一面,包括明代以后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都做了好多和宗教无关的事情,比如行医、办学等等,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自己被接纳。在这个过程中,宗教也会主动庸俗化,手段和今天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一样,一是用好处引诱你,二是用灾祸吓唬你,而人性本来就是趋利避害的。

同是佛教,皇帝权贵看到的是永远富贵,百姓是借它来脱离苦难,有些文化人惊喜于其中的“智力训练”(恕我先造这么一个概念),也可能有人借它找到通向天国的时间隧道……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丧乱大动荡时代,杀气戾气极重,佛教是作为大灾后的消毒剂迅速推广开来的。

宗教一直存在着和世俗权力竞争的问题,只是在中国,它始终没有取得和权力平等的市场地位,这是我们在观察中国宗教问题时应该留神注意的。

肉身需要一个房子来安置,精神也需要一个家园来存放。房子虽然贵,买不起还可以租,流落街头究竟还是少数;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说到宗教,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谈论它、实践它。信佛的有,信仰基督的也有,但在我看来,多有附庸之嫌。我个人有个感觉,宗教信仰应该也是从娃娃抓起,半路出家是很难的,往往会介入不纯动机。像锐圆哥哥这一代,从小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但是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已经没人走了。唉,没房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主义不真也不要紧,只要孩子的奶粉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