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这样读资治通鉴(第6部)
12310200000016

第16章 翻盘

肃宗明皇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

帝将讨敦,以问光禄勋应詹,詹劝成之,帝意遂决。丁卯,加司徒导大都督、领扬州刺史,以温峤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与右将军卞敦守石头,应詹为护军将军、都督前锋及朱雀桥南诸军事,郗鉴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庾亮领左卫将军,以吏部尚书卞壸行中军将军。郗鉴以为军号无益事实,固辞不受,请召临淮太守苏峻、兖州刺史刘遐同讨敦。诏征峻、遐及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约、广陵太守陶瞻等入卫京师。帝屯于中堂。

元帝司马睿死了,肯定是抑郁而终。他的儿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明帝。

一般来说,皇二代时期大多是一个朝代的瓶颈,因为开国皇帝都是雄强之主,继位的儿子要活在英雄老子的阴影之下。司马睿虽称中兴,和开国也相差不多,但是他不够雄强,相反他儿子司马绍却有些机断,依稀有雄强之主的模样。可惜的是这位皇帝命短,在位仅三年,殁时仅二十七岁。唉,天不佑司马,谁也没话说。

明帝司马绍幼时聪哲,有文武才略,关键是喜欢户外活动,不像一般的皇二代只喜欢床上活动。司马绍身边有一班朋友,如庾亮(大舅哥)、温峤、桓彝、阮放等,当然和王导的关系也不错,王导同志是个亲和力超强的人。

王敦刚起事的时候,六军败绩,太子司马绍决定自己亲自率将士出征,结果被温峤拦下来了,要是不拦,司马绍在战火中演绎出“李世民前传”也未可知。王敦进了建康,本来想废掉他,可是保皇派很强大,王敦后来居然也没有坚持,王敦可能还没想好要不要把司马家连根拔掉。

一年多的时间里,王敦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推进,满足于在第二首都发号施令,但是他也没有像曹操和司马懿父子那样,对皇帝进行严格的控制,皇帝的诏令还能向各地发布。明帝联络了其他比较强势的地方官,如郗鉴、苏峻、刘遐、祖约(祖逖的弟弟)等。明帝联络了广州刺史陶侃,任他为交州刺史,旋即他又出于私情,让阮放去出任交州。如此反复,陶侃自然不爽,陶侃本来是王敦的对头,可惜没有用上。

可能是王敦由于政治经验不足放松了对明帝的控制,但更大的可能是王导在这段时间里,立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王导肯定不会在王氏和司马氏的冷战中长期沉默,他不可能不思考这个结怎么打开,如果他判定王氏取代司马氏可能性极小,他也许会做出丢车保帅、断腕全身的决策。

王敦无子,这对野心家来说是个扫兴的事情,不过他的侄儿很多,大哥王含的儿子王应被收为嗣子,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另一个兄弟王舒的儿子王允之聪明伶俐,王敦也带在身边。有一天,王敦和亲信钱凤喝酒,不离王敦左右的王允之很有眼色,看他们要商量大事,推辞说自己喝高了睡觉去了。王允之当时才十几岁,是为“总角”之年,头上还梳着两小鬏,但这不妨碍他具有高度的政治警觉。

且说王敦和钱凤这一天一边喝着酒,一边商量怎么推翻司马氏“反动”政权。王允之小朋友听到了,然后假装醉酒,吐得一塌糊涂,骗过了正在密谋造反的王敦和钱凤。人在密谋的时候,肯定是十分警觉的,允之小朋友能骗过自己的伯伯,那是相当相当有才的。随后允之小朋友又说想爹了,于是跑回建康,向老爹王舒和老叔王导(也许是伯伯,实在搞不清楚)汇报了王敦的密谋,王导、王舒这时表现出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一起向明帝司马绍揭发了王敦篡党夺权的险恶阴谋。咱们中国一直把揭发和证明家人有罪视为大义灭亲,这叫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千好万好不如专制主义好。

听完王导和王舒(不知带没带直接证人王允之小朋友)一脸沉重地揭发完王敦,司马绍咬着牙强忍着总算没有笑出来,敢情你们家王敦攻城略地、杀人放火、气死我爹全都是军事演习啊!但是不管怎么说,王导这是在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要与王敦划清界限,这个还是很给力的。

也许王导从一开始就不赞成王敦这种鲁莽的做法,但是也可以肯定他没有全力制止,这个爱和稀泥的老油子,善于在动态中寻找安全软着陆的地方。王导的立场一旦鲜明,等于王敦完蛋了一多半。这么一来,有可能在明帝司马绍心里王导反而成了终结王敦之乱的首席功臣,所以此后仍然是王与马共天下。当然经此一番折腾,王氏的股比是大幅下降了。

司马绍如果能多活几年,君权或许能够得到强化,君弱臣强的局面能够改观,后来的内乱自可消弭于未发。专制就专制吧,要坚持专制八百年不动摇,就应该给老百姓弄个明君贤相,东晋时代的草民运气很差,明帝之后,不是差皇帝就是小皇帝,弄个专制也是个劣质专制。

王导先率众子弟为病重已久的王敦发丧,这等于缺席判处王敦死刑,“忠”字当前,“孝”字避让,这是符合官家主流价值观的,然后通过官方正式渠道公然讨伐叛逆首领钱凤——政治高手窘一下没关系,关键是要找好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