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和成功学大师学语言的突破
12307900000030

第30章 演讲的艺术(5)

名言警句对于深化演讲主题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演讲中引用名言警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引用原文,不要以讹传讹;

②要全面领会原文,不要把意思搞反;

③要反复证明一下原文是谁说的,不要张冠李戴;

④少用“据权威人士说”之类的话;

⑤要引用“受欢迎的”名人的话;

⑥要引用当地名人的话;

⑦要引用有资格讲这话的人所说的话。

同名言警句一样,寓言典故也是言简意赅,内涵深刻的。在相同的境况下,运用寓言和典故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古人就常用寓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梁惠王曾问孟子:“我对治理国家可谓费尽心机,可是考察一下邻国没有一个君主像我这样对待百姓的,为什么邻国的百姓不见少,而我的百姓却不见多呢?”孟子说:“大王喜爱战争,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两军交战的时候,有两个士兵弃甲而逃,一个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另一个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因为自己跑了五十步就笑话跑了一百步的人对不对呢?”梁惠王说:“不对,跑五十步只不过还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你的百姓增加了。”孟子在这里批评梁惠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意即你梁惠王的“政绩”与别的国王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老百姓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在演讲的时候,可以借用古人成功的经验,因而“引经据典”已经成为我们论证的固定形式之一。但引经据典一定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①由于“经”、“典”大都是文言文,所以应尽量翻译成白话文,若是直接穿插文言文,恐怕听众自己还有个反省、暗译的过程,这样会影响听讲的效果,所以这个程序一般都应由演讲者来完成。

②翻译应尽量坚持直译,如果直译确有困难,可以采取变通手法,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引经据典一定要贴切。

③抓住寓言和典故的核心与本质,删除不必要的重复和陪衬,尽量使寓言和典故短小精悍,以便能说明问题。

为了给演说增加文采,增加动人的力量,可以适当地在演说中用诗词名句作装饰,选用的诗词一定要贴切、恰当,引用适当的诗词名句可显示你的文采和修养。

有一位英国爵士,在某次晚宴上,发表了一个轻松的演说,他在结尾时说道:“你们回去之后,就会寄给我一张明信片的。即使你们不寄的话,我也要给你们每位寄一张,而且你们很容易猜到是我寄的,因为在上面我不贴邮票,(众笑声)我将在上面写着:

季节自来自去,

万物按时凋零,

惟有那——我对你们的仁爱,

永远像鲜花般的艳丽芬芳。

用一首诗来结束这篇轻松欢快的演说,别有情趣,增添了宴会的欢乐,也增进了宾主的友谊。但若一篇严肃的演说结尾也引用这首诗,就显得不伦不类,适得其反。所以,名人的话,古今的格言,诗词佳句都可用在演说中,但一定要用得恰当。

《吕氏春秋》说得好:“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感动世人。”诗词是语言宝库中经千锤百炼筛选出的精辟之词,因而它有久远的生命力。名人、大师、英雄人物的格言和诗句,容量大,力度大,适当引用,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人在演说中,引用了革命烈士李大钊的一段“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说明青年一代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具有催人奋发的力量。这样的一句话可以胜过普通言语的十句百句,而且足以打动听众,沟通演讲者和听众间的感情。

10.在结尾时激发高潮

成功金言:

结尾是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把握得好,就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握不好,就会功亏一篑,令人扫兴。

结尾和开头一样,同样最能显示演讲者的演讲艺术,是演讲中最具战略性的一点。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演讲的结尾是对整个演讲的总结,它承担着收拢全篇的任务,因此,其意义是非常大的。演讲的结尾既要有文采又坚定有力,既概括全篇又耐人寻味,才能使全篇演讲得以升华,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高潮是很普遍的结束方法。这通常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处理得当,效果就会好得出乎意料。整个演说逐步向上发展,在结尾时达到高峰,句子的分量也愈来愈重。例如,林肯赞美尼亚加拉瀑布的演说,就是如此。

“这使我们回忆起过去。当哥伦布首次发现这个大陆,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当摩西领导以色列人通过红海,甚至当亚当自其造物者手中诞生时,那时候和现在一样,尼亚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经绝种但其骨头塞满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当年也曾以他们的眼睛凝视着尼亚加拉瀑布,正如我们今天一般。尼亚加拉瀑布与人类的远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类更久远。今天,它仍和一万年以前一样声势浩大。早已死亡,只有从骨头碎片才能证明它们曾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史无前例的巨象,也曾经看过尼亚加拉瀑布。在这段漫长无比的时间里,这个瀑布从未静止过一分钟,从未干枯、从未冻上过、从未合眼、从未休息。”

这个结尾给人的感觉是一浪高过一浪,使人心里难以平静。思维由演说者牵着往前走。

讲演结尾的要求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点。

(1) 总结观点,在深刻印象中结束全篇。

当演讲基本完成,听众对你的观点、态度以及讲述的有关知识基本上已经掌握时,就必须考虑结束了。也就是该“收口”了。“收口”是从视觉上、听觉上给听众留下最后的印象,将在听众的大脑屏幕上“定格”。所以,“收口”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听众对整个演讲的印象。精彩的结尾往往能弥补一些不足,可以强化听众的总体印象。只要我们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古今中外的演讲家对结尾都是很重视的。

卓别林是著名的喜剧大师,也是出色的演讲家,他在1943年所作的《要为自由而战斗》的演讲中,痛斥了妄图奴役人民的“野兽”,最后他用直接呼告的形式给听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进来!我们正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人的灵魂已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霓虹里——飞到希望的光影里。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2)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演讲到达高潮时,听众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这时果断收尾,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曾说过:“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的:“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上,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斗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以“不自由,毋宁死”六个字戛然而止,使全场愕然,随后即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声,“不自由,毋宁死”则成了美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伟大誓言。

(3)借用名言警句结尾。

在所有的结尾方法中,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名言警句做结尾,那是最理想不过的。它将产生最合适的风味以及庄严气氛,将表现出你的独特风格,产生美的感受。

世界扶轮社社长哈里·劳德先生以这种方式结束他的演说:“各位回国之后,你们之中某些人会寄给我一张明信片。如果你不寄给我,我也会寄一张给你。你们一眼就可看出那是我寄去的,因为那上面没有贴邮票。但我会在上面写些东西:春去夏来,秋去冬来,万物枯荣都有它的道理。但有一件东西永远如朝露般清新,那就是我对你永远不变的爱意与感情。”

这首短诗很配合他演说的气势,因此,这段结尾对他来说,是极为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