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最爱读的心理呵护书
12298100000039

第39章 别为网瘾所“折磨”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增强了青少年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难免也会因一些不良内容而给他们造成精神伤害。有一部分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聊天。而网络游戏,更是让不少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江西赣州市章贡区一名上网爱好者王某,嗜网成瘾,陷入网络不能自拔。网瘾发作时,全身打战、痉挛,摔物品。起初,家人以为是吸食海洛因等毒品所致,后经诊断,是电脑网瘾。

2002年9月20日,南京沉迷网络游戏的16岁少年向父亲要钱未果后,扬言杀死父亲。当晚,父亲发现儿子房间的桌子上居然放了一把菜刀,绝望的父亲用地上的哑铃将儿子砸死。

2003年7月16日凌晨,4名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海淀区学院路“蓝极速网络”网吧纵火,造成24人死亡,13人受伤。

2004年12月27日,天津市塘沽区一名14岁的少年因上网成瘾而跳楼自杀。

2005年7月17日,河北省定兴县一名15岁的网瘾少年绳勒刀捅,导致母亲受伤。

2006年3月22日中午11时许,甘肃省武威市一青少年因不满父母对其上网的责骂,将父母杀害,而后从父亲身上搜得现金27元,继续回网吧上网。

心理分析

大部分有网瘾的学生上网时主要是聊天和玩游戏,对网络的真正作用,他们并没有深刻领会到,也没有在实践中感受到。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主体。专家分析,这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具有以下四种心理特点:

1.追求时尚

多数青少年学生认为通宵上网、玩网络游戏是当代时尚青年的必修课,不玩网络游戏就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谈资,听到同学大谈网络乐趣而自己插不上嘴会感到尴尬。当他们还没有培养起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或没有能力从事其他的文娱活动时,网络便乘虚而入。

2.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

网络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青少年学生获得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力量感、自尊感和成就感。虚幻世界中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卸掉伪装,肆意宣泄自己潜在的攻击、愤怒乃至仇恨的情绪,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现的一面展示出来,使自我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3.青春期性心理尚不成熟

青少年性征开始发育并走向成熟,性生理功能的发展自然会产生性的冲动和欲望,但因缺乏科学性教育的引导,他们不能通过有效途径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而网络中充满了感官刺激,满足了他们性心理、性生理的需求,导致他们频频光顾黄色网站。

4.青少年还未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

很多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往往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成绩下降、与同学吵架、受到委屈等,而又缺乏应对困境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勇气和信心。不去积极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也不采用较为有益身心的方式进行调节,而借助上网摆脱烦恼,因而沉迷于网络。

所以,青少年千万不要为网络而“忙”。

心理呵护

网瘾虽然很可怕,但仍可防患于未然。

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孩子上网不要进行粗暴的阻止,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作为现代化的传输工具,网络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然而由于法规与技术的不完善,很多时候,人们对不良信息的阻止能力还很弱。因此,只能通过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素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来减少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为青少年学生,一定要对网络的危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网络不过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它无法代替现实生活。网络限制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若被网络“网”住了心,那么人与人在现实生活中交流的能力就会降低。每个人上网的动机不一样,在网络上的身份、角色、姿态也不尽相同。即便是我们告诉别人真实的身份,别人也未必会以真实的身份与我们交流。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网络是虚拟的空间,我们一定要对网络有个清醒的认识。

问题的最终解决,关键还在于青少年学生自己。毕竟我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问题都需要在现实中解决,因此,不可以过度沉迷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