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
12289300000045

第45章 生态道德(4)

从20世纪初叶起,由于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导致的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人与自然交往中的道德问题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23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史怀泽在他的著作《文化与伦理》(又名《文化哲学:文化与伦理》)中提出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的思想。1949年,美国著名环境保护工作者利奥波德的名著《沙郡年鉴》出版。在此书的第三章《大地伦理》中,利奥波德提出了尊重、保护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生态伦理思想。

《大地伦理》被称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经典之作“。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物种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严峻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迫使人们对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价值和行为方式进行认真的道德反思。

20世纪70年代是生态伦理学理论逐步确立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辛格的《动物的权利》(1975年)、帕斯莫尔的《人对大自然的责任:生态问题和西方传统》(1974年)、罗尔斯顿的《存在一种生态伦理学吗?》(1975年)、纳斯的《浅层与深层,一个长序的生态运动》(1973年)、巴博尔的《西方人与环境伦理学》(1973年)、洛夫洛克的《盖亚:对地球上生命的新理解》(1979年)等。国际环境伦理学专业杂志《环境伦理学》在美国创刊。

到20世纪80年代,生态伦理学有了进一步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泰勒的《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1981年)、雷根的《为动物权利的辩护》(1985年)、曼尼的《环境伦理学与罗尔斯的正义论》(1981年)、泰勒的《尊重大自然的伦理学》

(1981年)、迪瓦尔和塞逊斯的《深生态学》(1985年)、雷根的《根植地球:环境伦理学新论》(1984年)、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1988年)等。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还制定了《工程师环境伦理准则》、《林业工作者大地伦理准则》等,用生态伦理价值观念指导环境保护的实践。

生态伦理学向人们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要求,这意味着人类的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即由自然的征服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政策法规,更需要道德的力量。生态伦理学便是要为人类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建构起系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称生态伦理学为”持续生存的伦理学“。因此,生态伦理学不是对现有伦理学原则的简单应用,而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创新。

概括起来,生态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有:(1)我们必须处理好如下三种利益关系或利益分配,即当代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利益分配、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分配。(2)将伦理道德的边界扩大到整个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3)确立新的道德标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危害物种生存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保护地球人和生物的生存条件。

六、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

人类毕竟是有理性思维的,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更不会以牺牲子孙的长远利益来换取当代人的舒适与享乐。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把人与人的道德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环境的范围内,提出了”生态伦理学“这一新的学科概念和一系列道德规范与要求。

生态道德是指人们同自然环境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实际上是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延伸。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每个公民,包括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遵守生态道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生态伦理传统中的合理因素,从公众的生态道德现状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实践出发,建立起当代生态道德的主要规范。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员,尊重自然的权利与价值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道德的根本任务。尊重自然的权利,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人可以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但在自然中没有特权。人应该尊重自然的权利。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保护自然,乃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和保护。由于生态系统是由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海洋湖泊、山川河流、土壤岩石等生命物种和无机环境所编织起来的生命网络,因此应该尊重其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和由这些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应该有一种对生育和哺养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大地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自觉地形成一种维护生物圈的健康、稳定、完整,从而报效大地母亲养育之恩的崇高义务。

(二)改变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特别要合理利用那些不可再生资源。文明生产是指既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要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得以协调地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因而优化生产方法,防止环境污染,应当成为人们生产劳动中必须遵循的一项道德准则。应当运用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工艺手段改进生产方法,努力减少并制止对环境的污染。

(三)构建合理的消费方式,反对消费主义

在地球资源日渐短缺而供养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人类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消费方式生活才有利于在地球上持续发展呢? 如果人们仍拼命追求像某些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和西方发达国家居民那样的消费模式,挥霍浪费地球上已经十分有限的资源,肯定不利于人类在地球上持续发展。一个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资源等于发展中国家的3~8倍。特别是美国人均消费的粮食、煤炭和石油是非洲居民的8倍、500倍和1000倍。德国作者费里茨·福尔霍尔茨在他的《享乐主义者造成负担》一文中指出一个预期寿命为80岁的普通美国人,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一生要消费约2亿升水、2000万升汽油、1万吨钢材和1000棵树的木材。如果地球上有56亿人在毫无顾忌地消费自然财富,那么地球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会流尽最后一滴血。

因此,我们应提倡一种勤俭、节约、朴素、实惠、循环、科学、适度的新消费观,建立一个”节制型“的新社会。

案例9 ”苦涩熊胆“的伦理分析

以活熊取胆为主业的归真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黑熊场,它的愿景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黑熊养殖基地。据介绍,8毫升左右的熊胆汁可以冷冻干燥成1克熊胆粉。如果一只黑熊每天分两次被取100毫升的胆汁,那么制成一瓶300克的熊胆粉需要2400毫升的熊胆汁。也就是说一只黑熊要连续12天接受24次的引流,才能把胆汁转化成这个瓶子里的熊胆粉,而制造这样号称金胆的顶级熊胆粉只有亚洲黑熊分泌的胆汁才可以。亚洲黑熊因为胸前有一道金色的月牙纹,又被称为月熊,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引流针的长度是12厘米,引流时插入熊的体内大约两到三厘米。这里600多头黑熊中,除了不到三岁的幼熊和正在怀孕哺乳的母熊,其余的400多头熊,每天都要进行两次引流,时间一般是早上6点和晚上6点,引流与饲喂同时进行。也就是说,黑熊除了进食中午的那顿青饲料外,早晚进食两顿混合饲料时都要接受引流。这种无管引流手术就是在熊的胆囊上切下一片,做成小管子,然后牵拉并缝合到腹壁上,由此形成引流的瘘口。为了保证这个瘘口是处于不能愈合状态,需要天天酒精擦洗。

亚洲动物基金会近年来救助了277头取胆熊,其中181头是无管引流。据他们统计,这些无管引流的熊99%都患有胆囊炎,35%因肝癌死亡,但是归真堂完全不认同无管引流会导致熊感染的说法。

伦理问题讨论

1.引流胆汁时黑熊是否疼痛? 这是否是对动物的伤害乃至虐待? 动物有权利不受伤害与虐待吗?

2.熊胆是否可以找到替代品? 对中药中应用珍稀动物药材如牛黄、麝香、虎骨等的伦理思考。我们能否找到功效相近的替代品?

3.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究竟应该构建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