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
12289300000038

第38章 死亡伦理(4)

第三,在对人生的积极引导层面,死亡教育有助于人们反思生命本身,珍爱生命。人们每天都在做着许许多多有关生命的思考与事情,也应该利用一部分时间与精力思考死亡的事情。一个人只有真正冷静地思考过”死亡“的问题才可能真正的成熟。正确地理解死亡及其意义十分重要。在许多人看来,死亡是人生最后阶段之事,生老病死是分阶段持续递进的,人在孩童时期、青壮年时期不必考虑这一问题,因为死亡离得很远,只有进入衰老期,疾病丛生,死亡才是需要认真考虑与对待的问题。这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若按正常的自然的发展,老年期比之中青年期确实更接近死亡。但在现实生活中非正常的、意外的死亡不时发生,未必都降临在老年人身上。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死亡不能只理解为”临终“这一生理上的结局,而应看成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死是包容每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以及承担自身责任的实际存在,它笼罩、覆盖、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并决定着生的内容、内涵价值与责任,以及生活的走向。因此,正确认识死亡有助于人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正视死亡在生命中的如影随形和不可避免是建立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文学家史铁生说: ”我觉得人对死的想法很苍白时,对生的想法也会很不清晰。古人说,不知生,焉知死。但还有一种看法,是不知死,焉知生。“”生“和”死“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矛盾体,”死“的存在让”生“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将戛然而止,同时,”生“的全部意义也都是在”死“的衬托下才彰显出来。只有直面死亡、”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语),才能真正洞穿一切外在的无意义的蝇营狗苟,获得精神世界的平静和自由,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人生就是在为死亡做准备。动物没有死亡意识,人则具有,人有这种死亡意识其实是反过来促使我们更加珍爱生命。恰如朴树在歌曲《生如夏花》中所表达的——生命如”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绚烂,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既然生命无法挽留,我们只有珍惜,就像蝴蝶—— ”蝴蝶计算的,不是月份,而是刹那,蝴蝶乃有充足的时间“。

(二)死亡教育的内容

1.死亡教育的医学内容

从医学科学发展的角度死亡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死亡的概念(心脏死亡、脑死亡等)、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死亡分类(暴力死、非暴力死)、死因及死因分析、死亡机制、死亡时间的推断、死后变化。

2.死亡教育的伦理学内容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观照死亡,主要包括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移植、人们的死亡态度等。

3.死亡教育的价值内容

死亡教育的价值内容就是让受教育者全面认识人生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包括人的生前,也包括人在死后,恰如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人死亡以后并不是其全部价值的消失,人的高尚的精神价值会永存人间。

人生价值之中内在地包含了死亡的价值,死亡绝不是人生价值的消失,恰恰相反,往往是在人死亡之后才更容易对之做出价值总结和概括。对死亡价值的探讨应从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及社会整体价值三方面分析,特别是当社会需要个人做出牺牲时,更能体现出死亡的价值,为此,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可现实操作的价值衡定标准。

4.死亡教育的哲学内容

死亡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尤其是西方哲学,许多西方哲学家都有专门论述死亡的文章与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生与死的关系,阐述死亡的问题。恩格斯指出:

”今天,不把死亡看做生命的本质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本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但是,无论什么人一旦懂得了这一点,在他面前一切关于灵魂不死的说法便破除了。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成分,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本原,或多或少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因此,在这里只要借助于辩证法简单地说明生和死的本性,就足以破除自古以来的迷信。生就意味着死。“① 站到哲学的高度来观照死亡,使死亡教育上升到哲学的境界,对死亡作哲学的思辨和探讨,即帮助人们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死亡观,使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珍惜生命,同时,为死亡做好理性准备,当死亡将至时又能坦然待之。

5.死亡教育的文化内容

按照文化学观点,死亡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生“文化,自从孔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名言说出后,人们始终是在求生的道路上追索,很少涉及到对死亡的认识,尽管对中国人来说死亡仍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应该说,对死亡的思考始终是萦绕在西方思想家心头的一团挥不去理不清的情结,使西方文化带有一股凝重深沉的思想气息。古老的拉丁格言曾说道: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都会死亡;最不确定的则是,死亡将于何时降临。这是极为深刻的死亡断语。对死亡这一人生必然归宿、死亡的不可逆,自古至今似乎已成定论。从古希腊大诗人荷马吟唱的”一个人的生命一去不复返“,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巨擘莎士比亚指出的”人活着终有一死“;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于思想、行动上笑迎死神的召唤,到当代存在主义先驱海德格尔的”趋向死亡“,无不如此。

(三)死亡教育的途径

死亡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主要有三条教育途径:学校教育、医院教育、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

当前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中加强死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自杀事件或其他自毁行为暴露出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并未真正地理解生与死,生死教育也宜尽早进行。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生与死的具体问题,比如人的出生与成长过程,人该如何去面对成长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生理与心理烦恼,人该如何去面对死亡等。只有了解了人的生死的基本过程与现象,才会消除关于生死问题的神秘感、恐惧感和相关的心理困惑。在确立了生死观的基础上,再进行富有成效的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尊重与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这是降低学生的自杀率,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

2.医院教育

在医院晚期病人及其家属中开展死亡教育,旨在帮助病人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学会”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让生命”活得庄严、死得尊严“;同时帮助病人家属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使其”认识自身的继续生存的价值与意义“,达到让”死者安息,生者满意“之目的。

3.社会教育

要把死亡教育列入全民健康教育之中。目前,要把在老年人口中开展死亡教育作为重点。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认真解决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同时,应适时地开展”老有所终“的研究,其中死亡教育应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死亡教育的手段也是综合的:包括理论讲述、电化教学、影视欣赏、参观展览、名人讲演等等,调动多种教育手段以增强死亡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吸引性、有效性,增强教育效果,开设出一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死亡教育课程。

死亡是世间所有生命的必然归宿,但是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人能够意识到死亡、科学地认识死亡、正确地对待死亡并进而超越死亡。生死实为人生之大事,也是每个人需要学习需要面对的严肃的人生课题。既然无法逃避,我们只能从经验中学习成长,让生存时活得有品质,让临终时死得有尊严,以彰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案例7 西班牙影片《深海长眠》的死亡伦理分析影片《深海长眠》是西班牙导演亚历桑德罗· 阿曼巴于2004年拍摄的一部启人深思的关于死亡的影片,该片获得200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和最佳男演员奖,以及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原型雷蒙· 桑佩德罗26岁时因一次海边跳水意外导致自颈部以下全身瘫痪,饮食等生活方面都需要别人照料,但其神智完全清醒,也没有其他并发症和病变。1993年,当时50岁的雷蒙展开诉讼,要求西班牙政府准许他由别人协助自杀,实施安乐死。他同时上诉到欧洲人权法庭,但最终没有如愿。1996年,雷蒙出版了名为《地狱来信》的书,诉说了他的经历和感受。最终,雷蒙在1998年1月由未能证实身份的人士协助服毒自杀。当时西班牙警方以协助自杀的罪名逮捕了雷蒙22岁的女友,但之后的一星期,雷蒙所居住的小镇几乎所有的居民(约3000人)陆续”自首“,承认协助雷蒙自杀。这一事件轰动了全世界,至今还有着极大的影响。

影片依据雷蒙·桑佩德罗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艺术创造。雷蒙的意外事故导致高位截瘫,一直卧病在床30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所有事情都要依靠他的四个家人来照顾:嫂子马诺拉、哥哥何塞、父亲朱奎茵和年幼的侄子扎维。30年来雷蒙成了全家生活的中心,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爱着雷蒙,一家人给了他生活与心理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30年来,雷蒙没有得其他疾病,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但即使如此,多年的卧病在床还是使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他迫切希望能够有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雷蒙封闭的世界却因为两个女人的到来而重新开启,一个是律师朱丽娅,一个是当地的一名妇女罗萨。朱丽娅是一名律师,她要帮助雷蒙争取安乐死的权利。朱丽娅因为一种退化疾病也丧失了行动能力,她走路只能依靠一根拐棍。或许是朱丽娅自己的身体状况使她更能够理解雷蒙的内心处境,所以她要帮助雷蒙。为了进一步了解雷蒙,朱丽娅借住于雷蒙家,与他朝夕共处。雷蒙尘封的往事和横溢的文采慢慢展现在朱丽娅面前,使她更多地了解了雷蒙,朱丽娅被雷蒙深深地吸引住了。后来朱丽娅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随时面临着成为植物人的危险,她非常绝望。雷蒙不断写信安慰着朱丽娅,疾病与身体的痛苦使他们互相支持着。

罗萨是雷蒙家当地的一个妇女,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在感情上受过创伤。也许是她本真的善良,也许是她情感的磨砺使她非常同情雷蒙,她要帮助雷蒙、劝导雷蒙,使他改变自己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随着她与雷蒙交往的加深,罗萨发觉自己才更需要倾诉、更需要对方的安慰,渐渐地, 她爱上了雷蒙。

雷蒙一直寄希望于法律,希望能够通过法律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最后法律没有答应,雷蒙的所有努力最终失败。但雷蒙始终坚持认为最爱他的人应该帮助他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此时朱丽娅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犹豫了起来。最终,绝望的雷蒙在罗萨的帮助下服下了毒药,如愿以偿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他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最终的句号,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伦理问题讨论

影片《深海长眠》提出了关于”生命价值“、”死亡权利“以及安乐死等一系列生命伦理问题。

1.怎样看待雷蒙争取死亡的权利?

2.如何看待尊重个人的生命自主权?

3.对生命质量、价值与尊严的伦理思考。

4.安乐死的当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