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12284800000045

第45章 中国无法不显其大

中国曾经是世界文明的灯塔,无数国家和民族在其照耀下才摆脱了蒙昧,无数国家和民族匍匐在他的脚下乞讨一枚地方官的印章,包括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敌人——匈奴,也包括在近代对中国不可一世的日本。翻翻日本人自己写的日本史,你就知道:“倭奴国”是日本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奴”当然不是什么好字眼,“匈奴”不是什么好字眼,“倭奴”就更不是什么好字眼了,而当时的日本人对于这样一个轻蔑的封号却已经是感激涕零了。当然,并不是要提倡这个,因为给别人以这种轻蔑的称号是不符合现代人道德规范的。但在古代,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善待小国的大国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的确曾有其他一些国家取得过中国的这种地位。然而,如今它们安在?只有中国存留了下来,虽然在近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挫折,但毕竟没有完全倒下,而是踉跄地站了起来。这样一个世界历史的巨人,重新站立了起来,不是一个大国,不是一个大国中的大国,又会是什么呢?

中国是天命所归的大国

中国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大国

中国算得上是一个大国吗?也许很多国人会嗤之以鼻: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大国。但是,从人类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中国都可算得上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天命所归的大国,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完全走出自1840年以来的低谷而已。

那么,外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吗?他们又是怎么看中国的呢?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刚从“粮食危机”中恢复过来,对于世界的影响能力远远比不上现在的中国,不可能出现今天的“中国经济打喷嚏,世界经济就感冒”的说法。

然而,英国、德国的一些攻读世界经济学的博士则说:“中国才是真正的大国,我们的国家已经沦落为小国了。”如果你不了解英国、德国,你也许会说这是客气话。事实并非这样。他们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尽管现在的欧洲仍旧富裕、强盛,但从长远的历史尺度看,欧洲必将交出掌握了数百年的权杖,而在将接过他们权杖的接班人中,中国显然名列前茅。这一方面是西方反华势力的鼓噪,另一方面也是众多西方人面对中国必将崛起这样一个事实的复杂心情的真实反映,这是中国的光荣。

历史方面就更不用多说,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李时珍、孙思邈、张衡、沈括、毕昇……产生了无数科技成果:《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以及保存至今的世界奇迹:浑天仪、地动仪、都江堰、敦煌石窟、大运河、万里长城……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曾经辉煌过,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和平而兴旺;也有过黑暗的、想起来就让人战栗的日子。但中华民族从来是充满理想,不断追求,不断学习,渴望和平与友谊的,试想一下,这样一个雍容大度的国家如果不能称之为大国,那还有什么可以永久的呢?

再看看中国的物质条件: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3亿人口。我们的人均指标虽然还不高,但只要稍微提高一点,我们的综合国力以及其他加总指标就会高得惊人。这不是大国又是什么呢?从这三个方面,即可总结出,中国是个大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也需成为大国中的强国

中国是一个大国,作为大国的国民当然应该感到光荣,但是,做大国国民除了荣耀之外还有责任或者说负担。也许许多人会发出疑问,但事实却不得不如此。试想一下,对于中国这么一个无论是在人口还是在面积上都称得上大国的国家,如果做不成大国中的强国,那么,在他国看来,你的存在早晚是一个威胁,别国怎么可能容你生存下去呢?仅就日本来说,如果不是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与变化,当时的“援助中国”,也不可能出现今天的“中国特需”这种说法。

其实,从1979年至今,中国共获得日本约224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无偿援助,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复杂的民族情感,使这个规模巨大的援助行动并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

19世纪70年代末,正值中国改革之初,缺少大量资金,而那时的世界对中国还缺乏明确感,日本成了第一个支持中国的国家。当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由于外汇储备有限,又急需外汇资金引进配套技术和采购大型设备,而日本提供的利息低、周期长的日元贷款恰好解了燃眉之急。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如出于对中国放弃战争赔款的善意感谢,如出于中日贸易的客观需求等,日本对华的开发援助,为中国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9年之后,日本政府是第一个恢复对华援助的国家。

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跳动相一致,在中日关系风风雨雨的30年间,日本对华援助从沿海到内地,几乎涉及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从中国早期的能源、运输等基础建设,到农业项目,再到环保、人才培养,迄今在国内已有 200 多个项目。曾经因历史问题水火不容的两国,因为援助,在扶贫、传染病防治、水资源利用等领域搭起了交流的平台。2007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贸易额达到2630亿美元,中国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但是,一旦中国做成了大国中的强国,情况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别国拿你无可奈何,只能容纳你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作为一个人口、面积大国,如果不能对整个人类做出大的贡献,又凭什么有这么大的饭量,凭什么以这么大的块头搭国际秩序的便车呢?

所以,中国最为明智的选择就是韬光养晦,然后以大国中的强国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这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职责,也是中国的民族的天命。我们早晚要承担起这样一个职责来。虽然说,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低谷,但这也只是暂时的,相信未来不久的一天,中国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让全世界都认识、熟悉。在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之后,我们的民族对于这样一个原本承担了数千年的职责已经有点陌生了,但我们的民族必须对此有所准备,否则就会被开除球籍,想做一个小国亦不可得。

具备“泱泱大国”的风度

中国政界的精英是以大国国民的外在风度要求中国国民的。那么,什么叫做“泱泱大国”的国民风度呢?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在中国举办。在中国刚刚战胜伊朗,与日本一起进入决赛时,有许多人开始议论了:中国的球迷会以怎样的一种风度对待日本人呢?毕竟请了人家来踢球,就应该善待人家,历史上的事情以及现在的争议,都应该放在踢完球之后再议,别搅了比赛,让外国人看中国笑话。然而,当时中国各大媒体却并不这样认为,反而反应过了头,指手画脚地告诉中国人应该如何如何看球。其实,不就是一场球赛吗?即使球迷们过了一点头又能怎么样呢?球场是个娱乐场所,人们以夸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完全正常的,没有人会把看球时打出的“列岛征伐”当成真的计划出兵进攻日本。

日本政府要将此事政治化是居心叵测,中国没有必要再跟着他们起哄。当时,韩国球迷在对日主场时打出“列岛征伐”的横幅,也没见日本政府要提什么抗议。

在这场中日比赛中,中国球迷显得文明多了。阮次山先生说得好:“如果中国球迷没有这种反应,表明中国的球迷和中国社会已经麻木了——太理智的社会是很可怕的。这样的社会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义愤填膺,二是麻木不仁,而中国当今的社会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事情的发展也正如阮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事情过后,中国政府也和美国一样,抱着一种幽默的态度去看待它:这几天拘捕的人,对于做得太激愤的人,比如在公共场所纵火烧东西,这都是不法行为,扣下来几天教训他们一顿就没有事了。”可以说,这次中国政府做得是非常不错的。的确,日本球员和球迷的安全是最主要的,也是应该大力保障的,除此之外,不必对自己国民的“泱泱大国”风度要求过高,很多媒体喜欢炒作,这是它们的一种技术手段,没有必要太在意。

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政界和文化所要求的“泱泱大国”风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比如,在“泱泱大国”风度的旗号下,对于外国流氓在中国的土地上行凶作恶竟然不能像对待本国国民一样绳之以法;在“泱泱大国”风度的旗号下,给予外国人太多的超国民特权……这些绝不算是“泱泱大国”的风度,而是卑微之国的做法。纵容招来的不是和平,而是人格的丧失,好欺负的印象;而只有坚持该坚持的原则,方能换来别国的尊重和和平。比如,新加坡这么一个小国,不顾美国总统的求情,按照本国法律鞭打了美国不良青年的屁股,但是直到今天,新美关系依然好得很呢!

一个大国的风度,是在小事情上有幽默感,不和人斤斤计较;是在大事情上必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比如,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则必须在中国伏法,光道个歉走人是不行的,判了刑后驱逐出境也是不行的。中国的各个政府部门需要认真地反省长久以来给予外国人特权的做法,否则,所谓的“泱泱大国”风度只会成为国人和外国人的笑柄。

拥有至为重要的大国魂

树立成为强国的目标,或者雄心

理想之于一个人很重要,之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没有理想的国家,往往终其一生,满足于蝇营狗苟,为熬而熬,为敛财而敛财。这样的国家是没有任何发展前景的。

目前,中国有一批这样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曾经有过“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世界革命的中心”等豪情和理想,但结果却成了一场闹剧兼悲剧,灵魂矮化、猥琐化堂而皇之地成了“当代英雄”的特征,这些当然值得同情。

也许,中国当时的大国之梦,在方法、路径、时机、具体目标上,乃至对于世界格局的认识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但是成为一个大国中的强国这一总体目标并没有改变,也没有错。我们可以韬光养晦,可以蛰伏,但如果胸中没有这样一个远大的理想,则实在有负于我们的天职。

摆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逆向种族主义”

逆向种族主义,是一种民族自虐、民族自残的文明观和历史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于掌握话语霸权的知识精英,为的是证明中华民族从原始祖先时起就是个劣等民族。本来就没有事实根据和逻辑论证,只不过是一些对国家和民族的怨怼情绪而已,虽然值得同情,但却显得狭隘。

然而,如今,这种怨怼之情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一种主要范式,使许多中国国民把聪明才智浪费在这上面,以为自己发现或创造了什么伟大的思想、学术,实际上却仅仅是一种狭隘的发泄,后世将对这些“伟大的思想、学术”不屑一顾;无数的知识分子把油墨纸张浪费于其上,由此谋得进身之道,这些笔墨纸张实际上是被制造成了垃圾。这个样子的精英和知识分子,不要说不够大国国民的标准,就连一个国家国民的标准都不够。

开放胸襟,虚心学习

虚心使人进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所以,中国对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一些优秀的东西,应该好好学习,决不能抱残守缺。

20世纪80年代末,逆向种族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流行,以及90年代,民族主义在公众之中的复苏,使得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都拿着文化保守主义来讨巧。然而,无论是逆向种族主义,或者是复苏的民族主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要成为一个大国之中的大国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古代中国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是比较优越,因此,虽然否认逆向种族主义的不可取,但是,这并不是说古代中国的一切东西都比当时世界的其他地方优越,更不是说古代中国的一切东西比现代世界的其他地方优越。可以明确地说,即使是古代中国那些比当时世界其他地方优越的东西,放到现代世界来,也显然是落后的,否则,中国就不会有1840年以来的挫折和耻辱。

如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西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应该谨慎、渐近地进行。因为中国如果放弃为实践所证明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过于激进地推进资本主义制度,这样反而会妨碍社会稳定,打断现在尚为健康的经济发展。但是,也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儒家政治制度就是比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好。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不是出于无知的话,那么就是完全出于一己之私,根本不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至于社会主义制度好,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好,这个问题暂且不讨论。仅就两种制度的长期效率和长期稳定性而言,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实大大优于人类以往的所有其他政治制度。中国不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成为大国之中的大国,不可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甚至很难长期保住今天已经取得的地位。

是的,在中国的儒家传统里,有许多至今看来仍旧优越无比的东西,但是,需要明白的是,这些并不是指政治制度。另外,在科学方面,中国更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即使在中国的古代,在科学方面也确实有比不上古希腊之处,所以,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搬出李约瑟来。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中国的近代,一部分杰出的中国人在科学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能力,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西方科学的精髓。但是,就整体而言,中国的精英及知识分子仍旧缺乏科学精神,甚至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沉溺于玩弄辞藻,甚至沉溺于迷信。其实,逆向种族主义恰恰是缺乏科学精神、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中国的精英及知识分子,乃至全体国民,必须大大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使自己免遭开除球籍。

中国必须做大国中的强国。首先,中国占据了成为大国中强国的相当有利的位置,为什么不做呢?其实,如果不能做成大国中的强国,将被开除球籍,因为别人觉得你是物理尺寸太大了,你对他们造成了威胁,所以,必须除去你。

中国,需要立志做大国中的强国。然而,今天的中国,除了人口和面积外,其他地方还不如有些国家。所以,中国要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使自己变得强大,真正做大国中的强国。要想把梦想变成现实,首先就是中国的精英和知识分子们,现在就有必要长出一个内在的强国魂,使中国未来能够承担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民族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