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12284800000036

第36章 努力争夺外交说话权

外交,既是一个国家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又是处理国际关系的艺术和技巧。俗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有可能和其他国家建立关系。所谓成功的外交,就是在能够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得寸进尺”,最大限度地压制对方,为本国争取最大的利益。说白了,外交的最终目的就是谋取利益。因此,中国必须在外交上争取说话权。

争取外交说话权,才能站稳脚跟

不难发现,外交上的强硬是与国力直接挂钩的。回顾中国那段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不堪岁月,就会发现中国政府始终都处于外交的弱势,其他国家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毫无反驳的余地。正是这样,列强们才会把中国看做是一头睡狮、一盘散沙,无不想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掠夺一二。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基本上无外交可言。后来,是英国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在被迫的情况下开始奉行外交,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完全被那些列强国家牵着鼻子走。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片土地,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不胜而胜,不败而败”的外交噩梦。而后来,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由于左宗棠积极备战反击,加上据理力争,使得沙俄不得不重新考虑修订条约,中国也收复了已经失去长达10多年的伊犁大部分地区。两种不同的外交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在外交上,必须尽力争取主动权和说话权,如果总是唯唯诺诺,只会让别人更看不起你。

在加入联合国之前,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大多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时中国的经济很不发达,在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地位。直到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才开创了新中国光辉的外交史。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可是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交干扰。很多国家开始对中国表现出担忧,甚至公开表示敌意,面对这个全新的外交环境,中国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怎样才能得到全世界的承认和尊重?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挑战。

说到中国较为敏感的几个外交关系,莫过于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两个国家既有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荣辱与共,又有过朝鲜战争时的残酷厮杀;既有共同利益,又有潜在冲突;不仅有政治方面的,还有军事方面的,甚至是文化方面的。在经济上,中美两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面对如此复杂的关系,中国的外交不仅仅要考虑到国家,更要考虑到人民。

说到中日关系,可能大部分人都会从心底生出一种愤恨的情绪,那段屈辱的历史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日本不肯为当年侵略中国道歉,其国家领导人还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在钓鱼岛的问题上,日本也始终死缠烂打等等,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两国的一些国民都缺乏冷静和理智,这使得中日的关系曾几度陷入紧张局面,双方缺乏信任的基础。一直以来,中日在外交方面都伴随着一种强硬的姿态,甚至还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力。我们不能采用一种十分极端的思想来抵制日本,来表达自己所谓的爱国之心,那样对自己也无半点好处。中国要想在中日关系中多争取说话权,就必须走出那种屈辱的心态,从容地展现一个自信的大国之风。

外交关系,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一种交流与平衡方式,更是对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真诚与善良的考量。在外交的世界里,不应该只有政治和历史,也应该有对人性的思考,将文化与思想的交流融入其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利益的冲突,也有利益的合作。可以说,就是利益使两个国家走到了一起。中国必须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着眼于外交的本质意义,不仅考虑政治、军事和经济,也要考虑文化因素。

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成功,这一伟大举动震惊了全世界。当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舱中用双手捧着联合国国旗和中国国旗,向全世界人民微笑问好时,一个强大、自信、文明且受人尊重的大国形象已然在世界人民心中形成。从这一点上便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出路之一便是让自己更加强大,不仅是经济和军事力量上的强大,更是心态的强大。我们必须正视历史,正视现在,并正视未来。所以说,外交需要突破旧思维,需要注入新的模式。

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外交是一个国家的大门,大门建得牢固建得漂亮,别人在进去的时候才会充满尊敬之意。中国的经济迅速壮大崛起,外交姿态也随之变得更加强硬。有人说,中国会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或许,这话真的会实现。

当年,在巴黎和会上,为了维护对山东的主权,北洋政府代表顾维钧以“中国人不能放弃山东,基督教徒不能放弃耶路撒冷”作为主题,打动了很多国家代表的心。在会议上,顾维钧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各方面来阐明中国必须收回山东的严正立场,驳得日本代表理屈词穷,不仅保住了山东,也使得中国的外交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4年4月—7月,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瑞士),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

60年代初,由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出现困难,台湾觉得是个反攻的好机会,就决定对大陆发起进攻。当时,中美两国正在波兰进行秘密接触,周总理指示中国代表对美国发出警告:“如果台湾胆敢反攻大陆,反攻大陆之时,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之日!”看到这样的态度,美国就立刻表示不支持台湾反攻大陆。最终,这件事情得以和平化解。

中国的女军事家姚云竹在参加美国国际学术座谈会时,曾这样回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提问:“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中国当敌人,我们将接受挑战,做一个‘称职’的敌人。”

1982年9月,具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到北京,与中国谈判关于香港回归之事。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道:“如果到1997年还收不回香港,那就意味着中国是晚清,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已经不再是清政府,领导人也不是李鸿章,收回香港之心是不可改变的。当然,英国也是毫不示弱的,他们对中国提出了一些威胁性的建议。邓小平这样说:“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如此强硬的态度,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香港也得以顺利回归。

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在谈到南沙群岛的所有权时,这样说道:“至少在地理位置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也毫不示弱地说了一句:“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从此以后,南沙再无战事。

2004年3月24日,沙祖康在联合国第60届人权会议上讲了一段精彩绝伦的话。由于美国对中国的人权问题一直都针锋相对,这次同样也不例外。面对美国的反华提案,沙祖康巧言反击,说道:“我们想免费买点镜子送给你。”言外之意就是,在指责其他国家人权问题的同时,先用镜子照一照自己吧。

2005年6月14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刊文称:“调整外交姿态,中国政府频说‘不’。”文章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当时,德国、日本、印度和巴西联合提出,要求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中国在这次决议中果断地投了反对票。5月23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又奉命取消了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会晤。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总理温家宝曾多次说“不”,坚定地表明中国不会屈服于国际压力的态度。这一系列事件都表示,中国的外交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具有分量了。

2006年8月17日,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大使沙祖康在接受记者的访问时,谈到关于美国总统布什担心中国增加军事预算一事,他不卑不亢地说道:“美国的军费占全世界军费总额的一半,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6倍或8倍,为什么要指责中国?美国最好闭嘴并保持安静!”面对强大的美国,中国已经挺起了胸膛,虽然现在我们还不具备与它抗衡的能力,但是我们完全有条件决定自己的立场。

2007年1月8日,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消息从国防科工委新闻发言人黄强的口中传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造航母的能力。很多人都认为这一突破将使中国更具有威胁性。但黄强这样说道:“我国今后将适时亮相一些有威慑力的新型尖端武器,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平。”

台湾问题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心结。近些年来,美国和日本一直都试图通过台湾问题来挑拨两岸人民的关系,阻挠两岸的经济发展。除了美日两国之外,加拿大也试图插手进来,想要通过《台湾事务法》。中方对此明确表示:倘若此法通过,必将会对两国关系构成全面的伤害。就连加拿大的外交官也认为,“这将给加中关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李肇星,我国著名的外交发言人,他第一次上台发言就遇到极为敏感的西藏问题。在发布会上,很多记者都就这个问题不断地向李肇星发难。李肇星表现得淡定从容,丝毫不失风度,坚定地表明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领导决心。一位记者问道:“如果说有人说我的家乡不属于国家的一部分,我想我不会表现得十分强烈,你为什么对西藏问题这么在乎呢?”李肇星答:“你对自己的国家怎么看是你的问题,但是中国的主权是神圣的,外国人无权干涉。”在这次发言会上,李肇星可谓表现不凡。

总之,在外交方面,中国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化,越来越强硬化。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此时中国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是维护世界和平不能缺少的一股力量。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将无往而不利,毕竟爱好和平是当今全人类的呼声,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国家利益既是外交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

长期以来,外交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外交是国家大事,是普通百姓接触不到的。其实,外交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如今的中国,已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决定,绝不容许外人强加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