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白鹿洞书院的秘密
12279100000012

第12章 既无白鹿又无洞王溱开洞再刻鹿

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巡视白鹿洞书院,时任白鹿洞书院山长刘世扬迎接王溱至延宾馆休息。然后,刘世扬引王溱巡视了白鹿洞周围的环境,看了书院的设施。当没有看见鹿洞及白鹿,王溱大为扫兴。他立即向刘世扬提出凿建鹿洞之事。王溱说:“刘洞主,此处名为白鹿洞,现在既缺鹿又无洞,能否开山凿洞?”刘世扬听说要开山凿洞,也非常赞成,说:“当然可以,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于是,他们商量择良日开山凿洞,并进行了祭山凿洞的仪式。刘世扬主祭。祭山开始,先奏乐,再放鞭炮。王溱读祭文:“乾坤萃秀兮,山水钟灵。厥有匡庐兮,争高嵩(山)衡(山),大江练纡兮,彭蠡带横。胜迹擅于九土兮,福地控乎入纮。白鹿开先而为号兮,紫阳相后以道鸣。遂有闻于天下兮,旷百世而驰声。岁月推移兮,世变山倾。问旧洞而不知其处兮,慨名存而未称厥情。余虚薄以辱守兮,得采涧藻而歌野萍。修予祀事兮,仲月次丁。假寝斋宫兮,梦栩栩兮窹惊。若有人兮,视前迹之何经营。乃卜日肇修兮,开云根而敞其故扃。仰赖神功兮,愿默默相成。窃闻之师曰:大道以合一宗兮,学在并进乎知行。圣贤贵全其体用兮,其要在兼得乎明诚。谓德业、举业不可支离兮,在立我以合并。世纷纷为朱、陆之辨兮,启多歧而惑群生。吾徒当以孔、孟为期兮,由正途以崇《六经》。神之听之兮,介福于斯文之宗盟。千秋万岁兮,护此嘉名。”王溱在祭文中提到“问旧洞不知其处兮,慨名存而未称厥情”,这是他要凿洞的主要原因。他因为没有看见白鹿洞之“洞”,“假寐宫兮,梦栩栩兮窹惊”,梦中还要为白鹿向他问休息之地而“窹惊”,所以“乃卜日肇修兮,开云根而敞其故扃”。他希望仰赖神功,帮助他早日凿成鹿洞。祭山仪式结束后,王溱先铲土开工,刘世扬及诸生也跟着铲土,以示凿洞开始。

刘世扬还为《新辟鹿洞铭》作序。他在“序”中提到:“郡大夫玉溪王子公济,辟山为洞,既得太史泾野吕子仲木记之矣。复嘱世扬言。扬怯夫多言塞道,洞复湮也。夫王子之志,非为夫洞也,为夫学也。慨古不存,是故立洞以表之。斯洞也,非为夫观也,为夫道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鸢飞鱼跃,两间惟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他指出王溱不光是为了辟“鹿洞”,而是关心白鹿洞的“学”和“道”,点出了王溱辟洞的用意。刘世扬之铭曰:“有鹿伎伎石岩岩,山为洞矣洞为山。古迹湮微作者难,邈矣唐贤莫可攀。兴学垂规洞以完,有宋大儒功不刊。至今讲习萃衣冠,昭兹君侯溯其澜。厥初开辟洞两间,于惟人心宇宙涵。世伪滋蔽生冥顽,东鲁素王拯时艰。手揭日月垂贞观,照见天地人为三。群圣瑞冕前相参,万物万化如循环,达之无门亦无樊。百里匡庐陟巉岏,未若洞中躬自反。草木翳翳歧路漫,举踵趋舍惟其端。一几未决徒盘桓,高者苍冥下潺湲。洞兮洞兮孰闭关,终日乾坤夕惕看。”对王溱凿山开洞之功大加赞扬。

洞呈券拱状,用花岗岩长方形条石砌成。洞高4米,宽415米,深635米。洞中更雕刻了灰色花岗岩石鹿。石鹿后有清顺治十一年(1672)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洞正壁有明嘉靖十年(1531)王溱撰书《鹿洞记》,左右两壁有王凤池所书的石刻残碑。洞外有青石板额,上书“白鹿洞”三字。洞前两壁是呈八字形花岗岩壁,鹿洞前为一坪地,以花岗岩石和鹅卵石铺地。左右花坛中种植桂花树,鹿洞右侧有花岗岩石阶通往思贤台。

何岩命工琢石鹿

嘉靖十四年(1535),何岩任南康知府。他在公余视察白鹿洞,看见洞壁刻有湛若水的《心性图说》《四勿总箴》、吕柟所作的《新辟白鹿洞记》和《礼教节》,但洞中间却空荡荡的,于是征求山长刘世扬的意见,能否雕一石鹿置于洞中。刘世扬高兴地同意了。何岩自作《石鹿记》。他在记中提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久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也。”他提到郡守石鹿像王溱,“改筑是洞于书院明伦堂后,虽规模仿象图莹可观,然特有洞而无鹿也”。嘉靖十四年(1535)秋祭时谒白鹿洞,“觉得寥寥无意趣,乃命工琢石鹿于内,攸伏厥状,凡游观斯者,因鹿以知洞,因洞以思古,鹿乎先哲之遗迹不泯,而后人之景仰愈久而愈切也。”何岩琢石鹿置于洞中是“因鹿以知洞,因洞而思古”,使后人可以怀念先哲留下的遗迹。万历四十二年(1614),这时离何岩置石鹿于洞中已四十多年了,九江分守参议葛寅亮来到白鹿洞,见到王溱所开之洞很不顺眼,看见何岩所凿的石鹿更为恼火。他认为:白鹿洞没有洞也就算了,何以再开洞,开了洞又琢石鹿于洞中就更不合适了,认为这是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于是命人把石鹿撤出并埋在地下。1982年,庐山文教处在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一米余深处挖出了一只白鹿,与何岩《石鹿记》所述石鹿完全吻合,说明它就是何岩命工所琢的石鹿,非常珍贵。

清光绪九年(1883),南康知府刘钖鸣撰文提到:“咸丰六年兵燹以后,石鹿亦弗存,而董事者以木为之。”“今春余权斯郡,往来书院,恭行典礼,见鹿身损坏,置之洞旁,深为感叹,爰命石工复凿一鹿安置洞中,以增其实,用垂永久。”刘钖鸣所提到的石鹿非现在所见到的石鹿,应为明代以后之人所琢,而非嘉靖时所琢。作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见过木鹿,但雕的技术很差,刘钖鸣所琢石鹿及所提到的木鹿今已不知去向。

即事

王溱

古洞今谁在,春郊此并行。

遥看青嶂外,忽有白云生。

路阻悬崖暗,溪回漱石清。

向来枸薄领,何日须间情。

白鹿洞

上虞徐有常

古洞郁苍苍,春风旧讲堂。

披径研露冷,流翰染溪香。

地回羹墙近,山深岁月长。

昔贤遗泽在,道气满松篁。

白鹿洞

会稽吴爚文

昔贤教学地,古洞閟淳风。

草野尊师道,规模俨泮宫。

水流春树净,云散讲堂空。

遥想注书日,落花溪面红。

白鹿洞书院记事

查慎行

古洞盘旋路欲封,到门无处不乔松。

阴森前后三重殿,突兀西南五老峰。

兵火纵教仇典籍,虫鱼何敢触蛟龙。

睢阳岳麓全荒弃,留得宫墙俨辟雍。

鹿眠场

查慎行

山人陈迹久荒唐,石洞新移近讲堂。

町疃年年青花没,儿童偏指鹿眠场。

曹汴建思贤亭

嘉靖二十八年(1549),江南巡按御史曹汴视察南康府,又与兵宪马孔养、史文直、牟于海、佥宪许应鲁、颜子亨及诸从官视察白鹿洞书院。此时正值春天,繁花似锦,绿草铺茵,鸟鸣树间,蛙声共鸣。到了白鹿洞书院,似仙境一般的环境使一行人欢欣不已。此时的白鹿洞主为安吉(在浙江境内)教授范荞,他热情地接待了省里来的上司。范荞领他们参谒了礼圣殿、先贤祠,并招呼大家在文会堂休息。在文会堂,曹汴一面品味庐山云雾茶,一面沉思静想,精神清爽,仿佛先圣先哲就在他的身边。他又高兴地游览了棂星门、钓台亭、六合亭,观览了朱子遗墨“枕流”“漱石”“敕白鹿洞书院”等。他还观看了洞中的石碑,在明伦堂后见到了鹿洞及石鹿,石鹿凝视前方,仿佛在向曹汴点头致意。他们从鹿洞右侧石阶登上洞顶,洞顶为书院最高处,在此远眺可以观看五老峰的雄姿,近览则可见书院规模宏大的建筑。洞顶有一平地,长宽各丈许,曹汴想到了白鹿与先贤的关系,心想如在洞顶建一亭,这样就可构成下洞上亭一组完美的建筑。曹汴向洞主范荞提出了在洞顶建亭的建议。范洞主也非常赞同。南康知府刘廷诰、推官任誏经理建亭之事。嘉靖二十九年(1550)春天开工,次年亭成。大家问曹汴取什么名字为好,曹汴说:“仰止高山,景行先哲,安得弗思,名曰‘思贤’可乎?”大家都表示赞同。曹汴自为记。他在记中提到参谒白鹿洞、提议建亭的情况;又回顾了李渤隐居白鹿洞,“是不过为使游宴乐之计耳”;述及李善道建白鹿国学,“江州周述奏赐《九经》”、“郎中孙琛增置学舍”。“考亭夫子淳熙中来守南康”,“崇建书院”,“请额颁经”,一时名贤“相与从游诗论磨切其间”。他认为,这些名贤主要研究的是“致知以明理,力行以践实,知行并进,体用一原,明人伦而察事物,非有高远难行之事”。“故名亭以思贤者,谓考亭为大贤也,儒之崇也,履斯地,登斯亭,学斯洞者而思其贤。”有人说:“周(敦颐)、张(横渠)、二程(颐、灏),皆大贤也。”宗儒祠中并祠“周、朱”。曹汴说:“考亭夫子集大成者也,考亭之于周、张、二程,犹孔子之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思考亭,即思周、张、二程也。而况身为洞教主,所过者化,没世不忘者哉。”有人说:“学以志乎圣人之道,思圣可也,何贤乎?不亦志卑耶?”曹汴说:“考亭夫子圣学之传也,志考亭即愿学孔子之意也,不此之思而妄意高远,凿洞超悟之说,反之身心,茫无所归,着其肆为浮议,而訾为支离,正东莱所谓‘未窥周,张之门庭,而先有王氏高自圣贤之病,’其流其弊必且相趋于伪,而于世道风教岂云小哉?”曹汴的目的要大家去思朱熹,“故余名亭之义独有在于考亭,而愿履斯也,登斯亭,学斯洞者,将朱学之是明而昌大之,共肆力于践履笃实之学,以驯至乎美大神圣之域,不必远有所慕而厌旧喜新,操戈入室也”。

这时江西提学副使郑廷鹄到白鹿洞书院视察,看见曹汴所建的亭与鹿洞相融为一景,很是高兴,即赋《白鹿洞新成》诗:

窈窕见深谷,山门欲穹窿。

高台何崔嵬,翠壁鸣长松。

攀萝一登眺,新亭报成功。

嗟余始行役,夙心寄雕珑。

徘徊咏高调,千载同清风。

绮构青云上,烟光动窗户。

万簌生阴谷,孤禽隐深树。

亭亭百尺台,松声自朝暮。

谁识亢化理,究此无言趣。

悠悠千古心,端居有良悟。

咏思贤亭的诗作还有:

登思贤台

李淳

此日凭高处,天风吹我襟。

鹤盘松露重,鹿隐洞云深。

象气开前代,弦歌续旧音。

举头看五老,幽意欲投簪。

思贤亭课文因示诸生

刘廷鹄

孤亭揽结青山胜,古洞流传白鹿名。

日射香炉烟欲动,云开屏石锦初明。

谈经须解思贤意,较艺真怀报主情。

岩穴庙廊元咫尺,不知何以答平生。

思贤亭

邹元标

芳兰不可握,翠竹映楼台。

隐几焚香坐,清风扑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