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魏源评传
12278700000032

第32章 五画

石昌化 字伯鲲。湖南邵阳人。比魏源长一岁。年十六,与魏源同应县试,因魏源时居其上,自以为耻,乃“篝灯夜读,彻宵达旦”,感寒疾,郁郁呕血。其父石至员遂不复令应试。

巨超 (1756-1837)字借庵。江苏镇江焦山寺僧人。善诗,清代有名诗僧之一,自题诗中有“被人错唤作诗僧”句。着《借庵诗钞》、《借庵诗文遗稿》。赵翼为之题词曰:“怪底好诗清入骨,一生常住水云中。”所与过从唱和者,多当时名流,如陶澍、贺长龄、赵翼、洪亮吉、阮元、孙星衍、汤金钊、梁章钜、王文治、铁保、麟庆、冯登府、陈世镕、吴嵩梁、刘权之、曾燠等。魏源有《金山次借庵韵》二首。

古汝达 字朴臣。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十五日,黄爵滋、铭岳在南昌百花洲为魏源的江西之行举行送别宴集,古汝达参加,并作和诗二首。其一云:“人事日蝟集,蒸溽如伏甑。达人有旷怀,行乐为淡定。壶觞集众彦,水月剧清兴。撤烛延光辉,采莲充饾饤。有触互呻吟,叹喟殊千乘。文字信前缘,着述各有胜。徘徊几席间,远林处钟謦。”

其二云:“魏子不欲留,几时手重把?蔡侯嗜吟咏,骋意一何雅!小子溷风尘,孤衷郁未写。尚幸追陪末,言论饫陋寡。何年招同心,重结白莲社。勿语热中人,吾方效喑哑。”蔡逸、黄爵滋、铭岳、德林的赠诗,参见各条。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湘军着名将领。官至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着《左文襄公全集》。《清史稿》有传。光绪六年(1880),在答陶澍的儿子、自己的女婿陶桄的信中论述说:“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实则龚博而不精,不如魏之切实而有条理。近料理新疆诸务,益叹魏子所见之伟为不可及,《海国图志》一书,尤足称也。”又于光绪元年(1875)重刻《海国图志》,并作叙。魏源与左宗棠虽为同乡,又都与陶澍有较密切的关系,但二人的来往交情,史料不多。

左辉春 字青峙,号仁初。湖南湘乡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历官江苏睢宁、浚白、唐河、宿迁、震泽、南汇等六县知县,后擢高邮州知州,重修文游台。

魏源任高邮州知州时,于咸丰三年(1853)将文游台改建为文台书院。左辉春、魏源二人曾同游文游台,魏源作《登高邮文游台》七律三首,注中“左青士”即指左辉春。

叶克昌 江苏上元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同任内阁中书。

冯启蓁 字晋鱼。广东鹤山人。嘉庆二十年(1815)由举人任内阁中书。官至山西阝显州知州。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初五日,在北京与魏源等参与祭祀郑玄的活动。

冯桂芬(1809-1874)字狷甫,号敬亭,又号林一,又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二十年(1840)进士,授编修。任京官十八年,官至右春坊右中允。咸丰三年,在苏州办团练。

同治元年(1861),在上海参与筹组中外会防局,上书曾国藩乞援。淮军抵沪后,入李鸿章幕。参与创建上海广方言馆。先后主讲上海、苏州、金陵诸书院。咸丰初,在淮扬修《盐法志》。着《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等。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北京慈仁寺,与何绍基、魏源等祭祀顾炎武。在扬州,与魏源等纵论黄河水利事,认为“非令北流不可”。为《海国图志》作跋。

冯登府 字云伯,号柳东。浙江嘉兴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由庶吉士官福乐县知县,以亲病去官。后任宁波府教授。鸦片战争时,英军入侵宁波,因愤激而病加剧,寻卒。在福建修《盐法志》、《福建通志》,颇有名。撰《三家诗集注》,又有《金石综例》、《石经阁金石跋文》等。约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在宁波与魏源会晤,魏源为作《题嘉禾冯广文登府陔园图》,中云:“海风惊鲸鳄,高阁束麟牺。”自注:“时冯君因海警,寄书簏于范氏天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