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幼猪饲养实用手册
12254000000016

第16章 幼猪的饲养管理技术(3)

(2)饲料的配制原则

与普通饲料相比,用于SEW法的饲料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配制混合料,第一阶段是诱食料和断奶后l周,第二阶段是断奶后2-3周,第三阶段是断奶后4-6周。第一阶段饲料的粗蛋白质应保证在20%-22%,赖氨酸1.38%,消化能15.40兆焦/千克;第二阶段的粗蛋白质应保证在20%,赖氨酸1.35%,消化能15.02兆焦/千克;第三阶段的粗蛋白质和赖氨酸与第二阶段大致相同,消化能为14.56兆焦/千克。三个阶段饲粮的主要差异是蛋白质原料的不同,美国研究人员给出的建议是,第一阶段用血清粉、血浆粉和乳清粉,第二阶段不需血清粉,第三阶段只需乳清粉。

(3)饲养管理原则

断奶幼猪应该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饲养,每间猪舍所养的幼猪应该在100头左右,并保证适宜的环境,尤其是良好的通风条件。最重要的是,保育舍的隔离条件及防疫消毒条件务必要达标,幼猪在运输途中,运输车也要具备良好的隔离条件。另外,喂养幼猪的饲料加工成小颗粒比较好。

(六)幼猪的断奶应激

1. 应激因素

幼猪生理对逆境的反馈、失调和环境突变等是应激的主要诱因,比如母猪和幼猪分离、饲料和生活环境的突变、幼猪断奶并窝后的争夺撕咬等因素均可导致应激。专家曾对心理、营养、环境应激对断奶幼猪生理生化和生长的影响做了研究。对照组为自然哺乳。试验中液体补料是脱脂的强化牛奶,固体补料是普通乳猪料。试验测定,断奶后4-7天幼猪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显示,断奶心理应激组和环境温度组要比自然哺乳组(对照组)增重快,除血液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水平升高外,其他指标变化不大;而营养应激组出现失重,血糖、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水平、肝糖原、胃内容物重降低,胃pH值、氢化可的松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均有升高。由此可见,断奶营养应激是主要的,表现为生长缓慢、采食量少、胃酸不足、肝糖原和体脂肪动用以维持生存等,而在心理、环境等应激条件下并未造成明显影响,反而因饲喂充足的强化牛奶而生长更快,体脂肪动用更少。由此可以看出28日龄以后的母乳不能满足幼猪生长需要,这就需要在28日龄断奶后提供优质的代乳料,以获得更好的生长性能。因此,要想克服断奶应激,使早期断奶取得成功,应首先要解决营养应激问题。

2. 消化道组织和消化酶活性变化

在断奶幼猪的消化系统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小肠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断奶幼猪小肠绒毛表面由高密度手指状逐渐变成平滑的舌状,这种变化一般会持续7-14天。研究发现,哺乳幼猪21日龄小肠绒毛的高度为527微米,35日龄时为410微米;21日龄的断奶幼猪,在24日龄时小肠绒毛的高度仅为183微米,42日龄时恢复到429微米;35日龄的断奶幼猪,在38日龄时小肠绒毛的高度为299微米,42日龄时为424微米。由此足见断奶应激可导致小肠绒毛变短,肠壁萎缩。如果小肠绒毛发生异常,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养分在肠道中的吸收率和利用率。

有的研究者认为,幼猪胃肠消化酶的活性会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幼猪胃肠消化酶的活性会在早期断奶的影响下产生倒退的增长趋势(见表4-9)。4周龄断奶后的1周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均会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2周以后,大多数消化酶的活性都能逐渐恢复到甚至超过断奶前的水平,不过胰脂肪酶是个例外,其活性在断奶后2周增长很少或呈现零增长,始终低于同日龄的哺乳幼猪。

(七)加强营养调控,预防断奶应激

在断奶幼猪的饲养管理中,腹泻和生长发育受阻是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关键是加强断奶幼猪的营养调控。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适当降低日粮的蛋白质水平

饲料中的蛋白质在幼猪体内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分解后,变成氨基酸被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供猪体利用。如果幼猪的日粮中缺少蛋白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降低幼猪的生产力;当然,幼猪的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也不宜过高,否则会使幼猪的肝、肾负担过重甚至遭到损伤,并且有可能造成公猪不育。

大量资料表明,幼猪腹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与日粮中粗蛋白质的水平高低有很大的关系。采用粗蛋白质含量18%左右且氨基酸平衡的日粮饲喂幼猪,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断奶幼猪腹泻的发生率,而且能大大提高幼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如果日粮中蛋白质的水平过高(超过20%),其代谢产物的排泄不仅会加重幼猪的肝、肾负担,而且来不及消化吸收的蛋白质还会在幼猪的肠道内沉积腐败,从而损伤肠绒毛和导致肠道共生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和中毒的发生。

此外,降低日粮中粗蛋白质的水平还能有效降低粪尿中的氮排泄,减少猪粪尿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据粗略估算,幼猪日粮中的粗蛋白质每下降1%,就能使粪尿中的氮排泄量减少8.4%左右。使用玉米—豆粕型猪日粮将蛋白质水平降低4%,猪舍内氨气的浓度就会显著降低。

2. 选择合适的日粮原料

在断奶幼猪的日粮中,豆粕的用量一定要适中,不宜过高。因为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比如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等)含量比较多,这些物质不仅会导致幼猪对粗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下降,还容易损伤幼猪的肠黏膜,使幼猪腹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大大增加。所以在喂养幼猪时,应通过适量添加动物源性蛋白质和单体氨基酸等来提高蛋白质的水平。能量饲料如果能用糙米代替50%玉米,饲喂效果往往会更好。

3. 适当提高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

在断奶幼猪的日粮中,应适当添加粗纤维,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营养物质在结肠中形成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幼猪的食后饱感,促进幼猪的胃肠蠕动,减少致病大肠杆菌黏附在幼猪肠壁上的几率,从而大大降低幼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概率。因此,在饲喂断奶幼猪时,应保证其日粮中的粗纤维含量,一般由3%逐渐过渡到5%比较适宜。

4. 适量添加酶制剂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幼猪在断奶后20天左右,其胃肠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空肠淀粉酶等消化酶的含量和活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加上胃酸分泌不足,断奶幼猪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消化能力远远低于育成猪。因此,在喂养断奶幼猪时,应该在其日粮中添加适量的胃蛋白酶、淀粉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酶制剂,这样不仅能减轻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弥补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促进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减少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而且还能刺激幼猪消化道的生长发育,促进内源消化酶的分泌。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酶制剂大多是复合制剂,在使用时可按照使用说明添加,但不宜长期过量使用。

5. 适当添加酸制剂

一般来说,刚断奶的幼猪往往胃酸分泌不足,加上日粮中乳糖含量较低,饲料中一些蛋白质及无机阳离子与胃酸结合也降低了胃内的总酸度,所以往往会导致断奶幼猪对蛋白质的消化障碍和肠道内微生物的失衡。因此,在喂养断奶幼猪时,应该在其日粮中添加适量的(1%-3%)有机酸,使其胃肠道内的环境趋于酸性,这样不仅有利于胃蛋白酶、空肠淀粉酶等酶的激活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活动,从而大大降低幼猪腹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常用的酸制剂主要有延胡索酸、乳酸、柠檬酸等。这些有机酸本身就是营养物质,对断奶幼猪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 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

实践证明,在幼猪断奶后2周内适当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幼猪的腹泻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比较常见的做法主要有:淤适当降低日粮中玉米的含量,提高糙米的含量,这样做能减少日粮中戊聚糖的含量,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使幼猪肠道内用于细菌繁殖的底物大大减少。

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脂肪,一般以不超过3%为宜。脂肪具有体积小、能量高的特点,同时能提高制粒效果,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及减少断奶应激,所以在喂养断奶幼猪时应在日粮中适量添加脂肪,油脂的营养价值大大高于玉米,大约相当于玉米的205%,但在使用时要注意新鲜度,必须添加一定的抗氧化剂,以提高油脂的稳定性,最好的方法是现用现买,如果需要储存,必须严防日晒。

7. 保证微量营养物质的均衡供给

对于断奶幼猪来说,微量营养物质主要包括微量必需维生素和微量必需矿物质,它们在幼猪的机体代谢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幼猪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所以在给幼猪配制日粮时,必须保证微量营养物质的供给,否则很容易影响幼猪机体内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或者导致幼猪患上某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症。通常情况下,要保证断奶幼猪的每千克日粮中含有赖氨酸1.16%、蛋氨酸0.30%、苏氨酸0.75%、色氨酸0.21%、异亮氨酸0.64%、亮氨酸1.13%、精氨酸0.64%、缬氨酸0.80%、组氨酸0.36%、苯丙氨酸0.69%,钙0.74%、总磷0.58%。

二、断奶幼猪饲养管理技术

(一)断奶幼猪的日粮

断奶幼猪的日粮可分为保育前期(一般为5-15千克)和保育后期(一般为15-25千克)。幼猪在断奶后的几天内,由于应激反应,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如消化酶的分泌量下降、胃中酸度降低、饲料由液态变为固态、与母猪隔离后重新组群以及环境的变化等,都会降低幼猪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从而造成幼猪食欲减退。所以,保育前期的饲料中应补充一定量的酶,增加酸,还要有一定量的奶制品,以减轻肠道上皮组织的损伤以及因吸收不良对健康造成的影响。

保育前期一般要求每千克日粮含消化能13.81-14.64兆焦,含粗蛋白质20%-22%,含赖氨酸1.15%,并含有一定量的动物性蛋白,还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以及亚硒酸钠等药物来预防下痢、水肿病等的发生。保育后期一般要求每千克日粮含消化能13.6兆焦,含粗蛋白质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