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88个人生哲理
12253000000079

第79章 业精于勤

我们常常会羡慕那些有成就的人,处处受人尊敬,到处风光,可我们有谁真正在意过他们的风光背后又付出过多少呢?其实,每一个成绩取得的背后都是无休止的努力、探索,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北大学者们身上就很明显地体现出“勤”字。

沈从文(1902~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二十世纪早期就来到北京,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情美和风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抗战爆发后,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

然而,沈先生的求学之路,却是从旁听生起步的。

1923年的夏季,沈从文由故乡湘西来到北平求学。在此之前,他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大部分知识都是凭自学得来的。他那时的最高学历,仅仅是小学毕业。

沈从文来北京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学习新知识。到京后不久,他便发现了一条最佳的求学捷径———在北京大学旁听。

当时,北大实行极其开放的办学方针,学校的大门向一切渴望学习的有志之士敞开,不仅允许他们自由地听课,甚至允许旁听生们使用北大的图书馆博览群书(当然,外借不可,在这一点上还算“内外有别”)。因此,当时的北大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为数众多的求学之士,旁听生的实际数量甚至超过在校生。据传有这样一个笑话———某门课程听者众多,很令先生欣慰,不料到了期末考试时,却只有一人前来应考。原来,那诸多的听课者,都是旁听生,正式选课者,只有一人。沈从文便是北大那庞大的“旁听大军”中成长起来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沈从文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主要选取中文系、历史系、日语系等系的课程进行旁听。数载的旁听生涯中,他以极其务实的态度虚心求学,努力汲取知识的宝贵营养,使自己在各方面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真可谓是“天道酬勤,水滴石穿”,沈从文从北大的一个不为人注意的旁听生最终成为名扬一方的教授、作家,实在是不简单。他靠的是什么呢?除了本身的聪慧之外,靠的就是一个“勤”字了。敏而好学,惜时如金,利用一分一秒,沈从文才得以成功。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勤奋才可以登堂入室。

天道酬勤,没有一个人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一连串的让人为之振奋的奋斗故事。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

鲁迅先生的话说得更是清楚:“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