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12251500000022

第22章 契诃夫《樱桃园》导读

学习提示

契诃夫的生平、主要小说作品及其特点。《樱桃园》的基本剧情。“樱桃园”的象征意蕴。《樱桃园》结尾主人公喊“新生活万岁!”的寓意。《樱桃园》的艺术特点。

生平与创作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出生在俄国南方小城塔甘罗格。父亲是一个小商人,但后来破产,所以契诃夫的童年有很多困苦和屈辱的记忆。1879年,契诃夫考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并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880-1886年,契诃夫用笔名“安东沙·契洪特”发表了大量作品,风格轻浅幽默。进入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小说创作逐渐趋于成熟,对俄国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契诃夫的作品摆脱了轻浅油滑,变得沉郁凝重。1890年7月,契诃夫只身来到库页岛,考察当地居民和流刑犯的生活。岛上地狱般的惨相,给契诃夫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之后契诃夫小说中社会批判力度的加强和这次旅行有很大关系。19世纪90年代契诃夫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晚年的契诃夫除创作外,还投身社会和政治活动。1904年,契诃夫因肺病不治去世。

契诃夫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对俄国社会的观察和批判有独特的角度。他着力揭示俄国专制农奴制度下人身上潜藏的种种奴性。《变色龙》(1884)中,巡官奥楚蔑洛夫处理一件狗咬人的案子,以狗主人地位的高低来决定自己对狗和被咬者的态度。因狗的主人迟迟不能确定,他断案时出尔反尔,出尽了丑。奴性腐蚀人的灵魂,也异化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但契诃夫没有到此止步,他认识到奴性正是专制制度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的普里希别叶夫中士是一切旧秩序的维护者,这个旧秩序的本质是与人民为敌的。他对旧秩序的笃信深入骨髓,化为本能,俨然就成了旧秩序的化身。他事事插手,不知好歹,全然看不到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结果沦为笑柄。《装在套子里的人》(1898)的主人公——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是这个制度的帮凶。他以自己的“害怕”,把小城里的居民笼罩在恐惧之中。低劣如普里希别叶夫中士,懦弱如别里科夫,居然能变成“控制者”,是因为社会中存在各式各样的“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和“别里科夫”,正是他们身上的奴性,制造出这样压抑的气氛。事实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早已失去了逞威的市场,别里科夫根本不堪一击,只是瓦连卡响亮而清脆的笑声就送了他的性命。

《渴睡》(1888)和《第六病室》(1892)是契诃夫对社会迫害和暴力进行冷峻的、直截了当的谴责的作品。《第六病室》的故事发生在医院的疯人病室。所谓“精神病人”,不过是统治者镇压自由思想者的借口,医生因为同情“精神病人”的遭遇,自己也被当成精神病人。那里地狱般恐怖的场景是俄国专制统治的缩影。在《第六病室》中,契诃夫把攻击矛头直接指向压迫者,提高了小说批判现实的猛烈程度。契诃夫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更深入地呈示了下层民众的苦难和由此造成的心灵创伤,并对此寄予深切的同情,这就是“忧伤无处诉说”的模式。《万卡》(1886)中,迫于生计,乡下的爷爷将万卡送到莫斯科一个鞋匠那里作学徒。在圣诞节前夜,趁主人一家去晨祷之际,万卡偷偷给爷爷写信,要求爷爷把自己接回乡下去。从小万卡在信中的叙述看,乡下并不是什么乐土,但万卡那么充满感情地回忆它,使城里挨饿挨打的生活在强烈对比中变得异常痛苦。小说独出机杼的地方是万卡写的“寄交乡下祖父收”的信封。我们知道,爷爷永远无法收到这封没有地址的信,万卡无法得到他所期待的“圣诞礼物”。《苦恼》(1886)中,雪花纷飞的寒夜,车夫姚纳在城市四处寻觅着生意,也寻觅着可以说话的人。他刚死了儿子,胸中山一般沉重的哀伤想一吐为快,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人们各奔自己的去处,无人对他的心事感兴趣,最后他只好把自己的心事说给马听。

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对理想和未来给予巨大的关注。随着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涤荡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他希望每个人能为这个未来做好准备。有无理想?理想的性质是什么?对未来抱什么样的信念?成了契诃夫检验小说主人公生命价值的标准。《醋栗》(1898)中尼古拉的理想是庸俗的,契诃夫为“庸俗的理想”而痛心疾首,呼吁“不要让自己昏睡”,要追求“更合理、更伟大的东西”。以契诃夫的气质和思想境界,他并不清楚如何创建崭新生活,小说人物对未来的渴望也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但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信仰使契诃夫的作品显得超拔飘逸,忧郁中洋溢着乐观气氛。《新娘》(1903)正是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一直渴望出嫁的娜嘉在临结婚前却感到莫名的烦恼,是莫斯科来的萨沙点醒了她:她需要一种和现在完全不同的崭新生活。在萨沙的鼓励下,娜嘉出走去了彼得堡。在小说结尾,她已经是一个新人,为迎接“辽阔、宽广的新生活”做好了准备。契诃夫的小说属于抒情心理小说一类。他的小说中表现了道德的纯洁性和巨大力量,它们的讽刺与幽默、忧郁和悲悯展示了短篇小说艺术无穷的魅力。

契诃夫不仅是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代表作有《海鸥》(1896)、《三姊妹》(1900)、《樱桃园》(1903)等。许多学者指出,契诃夫的戏剧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重要开端之一。

情节梗概

《樱桃园》是契诃夫最重要的戏剧作品。

第一幕的背景是庄园里一间曾经是幼儿室的房间。主人公俄国女贵族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在巴黎盘桓五年之后,终于回到了她在俄罗斯的庄园。她的朋友、亲人、仆人们都热烈迎接她的归来,柳鲍芙也沉浸于回到祖国和故园、与亲朋好友重逢的喜悦之中。

由于抵押借款到期未付,柳鲍芙这座种满樱桃树的庄园面临拍卖的窘境。她的朋友、商人罗巴辛出身农民,幼时受柳鲍芙关爱,对她心存感激。这时他建议将这座樱桃园划片出租给城里人盖别墅,得来的钱不仅可以归还借款,而且可以保证每年有丰厚的收入。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和她的哥哥加耶夫、地主皮希克等都不懂,也不屑于商业经营,柳鲍芙更舍不得满园的樱桃树被砍掉,老房子拆掉,于是话题不断游移开去,无法作出什么决定。罗巴辛有事离去。皮希克因为要付自己抵押借款的利息,向柳鲍芙借钱,好心的柳鲍芙不忍心拒绝,但又没有钱,就请哥哥帮忙。但这些经济上的窘迫没有破坏大家的愉快心情。

第二幕的背景是樱桃园边界上的一座教堂旁。罗巴辛急切地想帮助柳鲍芙,因为拍卖的日期马上要到了。柳鲍芙等人嫌罗巴辛总是谈钱,太俗气。罗巴辛赌气要走,柳鲍芙十分感伤地谈起自己生活上的失意。她的丈夫是一个酒鬼。丈夫死后,一个无赖缠上了她。柳鲍芙深爱这男子,为他耗尽了钱财,最后换来的却是他的移情别恋。随后柳鲍芙劝罗巴辛娶她的养女安尼雅,罗巴辛婉言拒绝。一个流浪汉向柳鲍芙行乞,柳鲍芙忍不住把一枚金币给了他,随后又自责自己乱用钱。安尼雅对大学生特罗费莫夫说,她要离开这所老房子,开始新的生活。

第三幕的背景是庄园的大厅,一场舞会正在举行。这天是樱桃园拍卖的日子,在喧闹的乐曲声中,柳鲍芙显得有些神不守舍,她在等着有关拍卖的消息。安尼雅为没有钱支付舞会的开销而发愁。大学生特罗费莫夫叫柳鲍芙正视自己情人的无赖嘴脸,引起柳鲍芙的伤感和不快。罗巴辛上场,向大家宣布,他买下了这座樱桃园。罗巴辛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快乐。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这个庄园的农奴,他本人不认识几个大字,幼时连庄园的厨房都没有资格去,现在却成了这座“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份的产业”的主人。他叫音乐演奏得更大声些,来庆祝他成为樱桃园的新主人。柳鲍芙听到消息,颓然地瘫坐在椅子上,伤心地哭了起来。安尼雅安慰母亲,请母亲振作些,一起去“种一座新的花园”。

第四幕背景同前。柳鲍芙已经打点好了行李,即将再一次到国外去侨居。她对樱桃园依依不舍,同时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柳鲍芙的哥哥加耶夫在银行里找到了一个职位,即将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大学生特罗费莫夫将前往莫斯科,他靠翻译挣到了一笔钱。安尼雅将去读书,她有充分的理由憧憬美好的未来。地主皮希克赶来还钱,大家都觉得意外,原来他的土地上发现了有商用价值的白胶泥,他和英国人为此作了一笔生意。这些人都向新生活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大学生特罗费莫夫喊道:“新生活万岁!”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最后望了一眼樱桃园,黯然离去。柳鲍芙的仆人、已经一百岁的费尔斯,在老宅里一动不动地躺下。工人们砍伐樱桃树的斧头声一阵阵传来。幕落。

分析与评论

作为剧作家的契诃夫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展开戏剧故事,这个时代潮流就是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冲击着贵族传统生活。柳鲍芙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她的祖先给她留下庞大的产业,让她能够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也养成了她奢华、铺张、追求浪漫和高雅的习性。她有庄园,有管家,有男女仆人,有随从,有家庭教师,贵族的体面和排场一样都不缺少。出国度假、爱情、舞会、宴饮构成了她主要的生活内容。契诃夫并未将这种贵族生活丑化。柳鲍芙对祖国充满感情,气质高贵优雅,富于同情心。她对朋友友善,对下人仁慈,对流浪汉慷慨,对自然、传统之美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

罗巴辛是正在崛起的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加耶夫说他是“势利小人”,是“剥削人的富农”,大学生特罗费莫夫认为他是“一个遇见什么就吞什么的、吃肉的猛兽”,但契诃夫没有把他塑造成单一的反面形象。罗巴辛的祖辈和父辈都是柳鲍芙家的农奴,农奴制改革后,农奴获得解放,罗巴辛凭借勤苦和机敏,完成了资本积累,成了富有的商人。他粗俗,缺乏教养,却有活力和朝气,有清醒的现实感和商人精明的算计。他贪婪地追逐财富,看出柳鲍芙这座樱桃园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最后买下这片樱桃园,柳鲍芙还未离开樱桃园,他就迫不及待地叫工人来砍伐林木。但他也知恩图报,明明看出樱桃园有利可图,却为柳鲍芙着想,再三建议她分片出租,认为所得不仅能够还清借款,而且每年还会有固定的收益。他喜欢炫耀财富,却也真诚仁慈,愿意为朋友慷慨解囊。柳鲍芙赞扬他“是个规矩人”,连对他一贯嗤之以鼻的大学生特罗费莫夫也由衷地承认喜欢他。在契诃夫眼中,这是一个引领时代的人物。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未来就属于罗巴辛这一类人。

对照罗巴辛所代表的阶级的上升,契诃夫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贵族阶级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必然没落。柳鲍芙备受经济拮据的困扰,她的酒鬼丈夫和情人让她负债累累,连归国的路费都要东拼西凑。她抵押樱桃园却无力将它赎回,弄到不得不向亲戚甚至向罗巴辛借钱,却仍不改爱排场和挥霍的习气。她为客人举办舞会,全然不顾无法付账的后果,以致安尼雅替她发愁:“把这班乐队请了来,可是拿什么钱给他们呀?”她的樱桃园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她却不懂也不屑于利用这种潜在的价值,最后落得樱桃园易主。她察觉到“我时时都觉得好像要发生点什么变故似的,就好像这座房子要从头顶上塌下来似的”。她被这股巨大的社会潮流所挟裹,却无能为力。

面对俄罗斯社会中这种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剧作家的态度是矛盾的。他崇信“行动”和“做点什么”;他呼唤新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因此,他让剧中那些“落伍”的人物起先因为不具备“行动”能力而显得躁动不安、进退失据。在戏的最后一幕,又让这些人都表现出改变现状、追赶时代步伐的努力,柳鲍芙也比以前的脸色好了许多。尽管这些改变仍显脆弱,但毕竟是向“新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契诃夫分明又留恋传统的诗性生活。这种诗性生活以樱桃园的意象整体呈现出来,在契诃夫看来,它正是贵族传统的精髓体现。剧中对柳鲍芙的落寞和樱桃园无可挽回的消失流露出的柔情和凄况味道,说明契诃夫在巨大的时代变动面前所感受到的深深的困惑。

《樱桃园》表现了作者高超的戏剧技巧。首先,这是一部典型的反情节的静态剧。《樱桃园》中本来有很多能出戏的重要事件,如女主人公的丈夫和儿子的死、她与情人的恩怨、樱桃园的拍卖等,但这些都没有直接呈现在舞台上。它们发生在幕间,只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揭示出来,这淡化了“情节”的效果,把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引向诗意的气氛。《樱桃园》中的人物对话背后还包含着“潜对话”,当人物之间相互对话时,他们往往无法交流思想,那些反问、重复、套话、所答非所问是对着观众的,向观众揭示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使人们看到他们内心的感情起伏和变化。潜对话使对话变得“语无伦次”,它传递信息的功能受到严重干扰,削弱了情节性。其次是戏剧的象征手法。舞台背景采取四季更替的模式,第一幕是春天,有灿烂的阳光和花朵绽放的樱桃树,第二幕是夏天,音乐声和月光占据着舞台,第三幕是俄罗斯秋天的景色,樱桃园被拍卖,到第四幕已经是俄罗斯的冬季,樱桃园被砍伐。四季的交替暗示着生命的周期,昭示着旧式生活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更宏大的象征是樱桃园本身。樱桃园和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为代表的旧式贵族生活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它的寓意更宽广、更复杂。它的美和丰富的文化负载使它能够傲视“新现实”。难道它一定要为“新现实”让路?但它却无可挽回地消失了。

关键概念

静态剧

思考题

1.“樱桃园”象征什么?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

2.《樱桃园》结尾主人公喊“新生活万岁!”的寓意是什么?

3.《樱桃园》的戏剧艺术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