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12251500000018

第18章 狄更斯《双城记》导读

学习提示

狄更斯的生平。狄更斯的创作分期及各期特点。《双城记》的情节梗概。《双城记》的主题。《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生平与创作

查理·狄更斯(1812-1870)出生在英国港口城市普茨茅斯,是一个海军部普通职员的儿子。父亲热情好客,善讲故事,而且有丰富的藏书,这些带给童年时代的狄更斯许多欢乐,也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爱好。但12岁时,父亲因债务被捕,彻底改变了狄更斯的生活。他被送到一家鞋油厂当童工,这段屈辱、悲惨的生活在他的心灵留下永久的创伤。后来,狄更斯还当过律师事务所的小职员、报社记录员和新闻记者等。尤其是作新闻记者,使他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有了透彻的了解。在任记者期间,狄更斯开始文学创作。1837年发表《匹克威克外传》,一举成名。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1部未完成),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杂文、游记、戏剧等。他1870年6月9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狄更斯长达37年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833-1841),主要有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奥立弗·退斯特》(1838)、《尼克拉斯·尼古贝》(1839)、《老古玩店》(1841)等。其中《匹克威克外传》是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中的匹克威克先生是伦敦的一个中年独身绅士,他与三个朋友乘四轮马车到伦敦之外的地区旅行,并应许把沿途所见所闻报告给他组织的匹克威克俱乐部。他们一行四人去过洛彻斯特、伊顿斯等市镇,还拜访过华德尔先生、亨特尔夫人,往来于路途,住过旅馆,目睹过议员选举所引起的党争,被骗子金格尔纠缠哄骗过。总之,他们的经历和见闻呈现了一幅19世纪前期英国社会的整体图景。这个社会虽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体情形是欣欣向荣的。狄更斯称此为“古老而美好的英格兰”,对其现状和未来持乐观态度。匹克威克先生天性纯笃,乐善好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金格尔屡屡干下坏事,最终受到感化,改邪归正。这反映了狄更斯惯常用抽象的善恶观去看待社会问题,用仁爱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并相信善恶有报。小说在情节上受流浪汉小说影响,擅长讽刺和幽默,这些都是狄更斯早期小说的一般特点。

第二时期(1842-1858),狄更斯的创作风格有所转变。1842年,狄更斯首次访问美国,对美国的所谓民主、自由有了更透彻的了解,《美国札记》(1842)记录了他访问美国的观感,总体而言是失望的。1844-1847年,狄更斯旅居意大利、瑞士、法国,创作有《圣诞故事集》。其中《圣诞欢歌》(1843)写一个吝啬的商人良心发现,变成慷慨仁慈之人。狄更斯的用意是调和阶级矛盾,以仁爱对待弱小者。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还有《马丁·朱述尔维特》(1844)、《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7)等。《大卫·科波菲尔》所选的是儿童题材,是作者最喜爱的一部作品。小说主人公大卫自幼失去双亲,被送到寄宿学校就读,后又到工厂当学徒,受尽屈辱。之后由姨婆抚养长大,成了著名的作家。《艰难时世》以焦煤镇为背景,以两个资产者形象葛雷梗和庞得贝的活动为主线,描写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灾难,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同时,对鼓吹理性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精神与原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深入思考了资本主义现实的合理性问题。《荒凉山庄》围绕着庄迪斯诉讼案展开故事。由于司法人员徇私舞弊,一件官司拖了20年,导致当事人或破产,或发疯,或死亡。由于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狄更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因此,其第二时期的作品涉及生活面更加广阔,批判更有力度和深度。但总体上,狄更斯对英国社会最终实现正义公平、有产者承担社会责任等目标抱有信心,小人物的善良、温情和道德力量在达致这一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作品对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已经较少采用,情节往往更加丰富,呈现多层次交叉并进的特点,内在的整一性更强。格调仍然明朗,但也增添了冷峻、悲凉的色彩。

第三时期(1858-1870),在社会批判方面追求更深的穿透力和更高的概括性,也更加尖锐猛烈。由于婚姻不幸,年龄增长,反映在小说中的悲观情绪进一步增强。狄更斯仍然相信善恶之分,相信善终将战胜恶,相信宽容仁爱调和社会矛盾的可能性,但这一过程更加艰难,甚至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其小说中与死亡、衰败相关的意象增加,在情节设计方面,加强了悬念、侦探等因素的应用。主要作品有《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我们的共同朋友》(1865)等。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秉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现实进行了广泛而真实的描写,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道德原则的反人道性质,进行了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英国经过17世纪光荣革命、18世纪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到19世纪中期,国力空前强大,社会一派繁荣。但狄更斯没有被这些“大好形势”所蒙蔽,他从英国社会十分典型突出的阶级问题入手,努力去暴露黑暗面,批判阶级偏见和自私,寻找两个阶级之间和谐相处的可能性,展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长远的思虑。狄更斯塑造了一系列出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资产者形象和小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虽形态单一,有类型化的毛病,但其人性内核、阶级身份、道德寓意等都相当丰富,照样有十足的艺术魅力。因狄更斯最初是以通俗作家和幽默作家的身份步入文坛的,所以精通编制故事愉悦读者的技巧。早期狄更斯小说具有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中期小说追求情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后期作品吸取侦探小说因素,加上狄更斯擅长采用苦难-奋斗-幸福这类“大团圆”式的结构来安排故事,这合乎中产阶级理想的生活境界,迎合了大众的阅读口味。狄更斯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对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情节梗概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和伦敦为背景,围绕着马奈特医生和查尔斯等人的命运展开故事。

法国贵族厄弗里蒙蒂侯爵的弟弟小厄弗里蒙蒂侯爵看中自己领地上的一个美丽农妇,派人折磨死了她的丈夫,把她抢来供自己淫乐。农妇的父亲悲愤致死,弟弟被小厄弗里蒙蒂侯爵用剑刺伤,农妇受辱后发疯。侯爵兄弟请巴黎的马奈特医生给农妇和她的弟弟治疗。不久,二人都因伤病过重死去。马奈特医生出于正义感,写信向当局揭露侯爵兄弟残暴的罪行,结果信件落在侯爵兄弟手中。为了灭口和报复,侯爵兄弟把马奈特医生投进巴士底监狱。两年后,医生的妻子悲伤而死。马奈特医生过去是台尔森银行的老客户,他的女儿露西在失去双亲后,由台尔森银行派人接到伦敦,并监护她长大。厄弗里蒙蒂侯爵的妻子反对侯爵兄弟胡作非为,遭到他们的忌恨,最后抑郁而死。死前她一再叮嘱儿子查尔斯,要他长大后为父亲一代赎罪。

小说的故事开场于1775年11月。马奈特医生在巴士底监狱关押18年后,被自己从前的仆人德发日秘密救出。洛瑞先生乘邮车前往巴黎接马奈特医生来英国。洛瑞先生在多佛的皇家乔治旅馆与赶来的露西会合后,委婉告诉了露西此行的真正目的。此前露西以为父亲早已亡故,得知父亲还在世,激动得晕了过去,幸得女仆普罗斯小姐急忙赶来救护,才渐渐苏醒过来。

巴黎四处酝酿着不安和恐怖的气氛。德发日经营的酒馆里,第三等级民众在秘密集会。德发日太太不停地在编织,她是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记录着阶级敌人的罪行。18年的囚禁生活将马奈特医生折磨得近于痴呆,只会机械地做鞋子,什么都记不起来了。露西强忍着悲痛,发誓要用自己全部的爱让父亲恢复健康。洛瑞先生和德发日分头找来马车,备好旅行用品,当夜出发离开巴黎,返回伦敦。

五年以后的1780年,查尔斯已经在伦敦定居,但却以叛国罪受审。举报他的是仆人罗杰·克莱。此人品行不端,经常小偷小摸,且借主人钱不还。罗杰发现查尔斯经常拿出表册一类的东西给他的法国同胞看,就怀疑他是间谍,因此举报了他。露西当年陪护父亲回伦敦时,在加来号邮轮上认识了查尔斯。查尔斯一路照料马奈特医生,赢得了父女俩的好感。回伦敦后,在露西的精心照料下,马奈特医生已经恢复健康,并开始行医,享有很好的声誉。查尔斯被告后出庭受审,马奈特医生与露西为他作证。查尔斯被无罪释放后,与马奈特医生一家成为好友。在一次闲谈时,查尔斯说起关押在伦敦塔中的犯人在墙上刻字的种种情形,马奈特医生凝视着查尔斯的面容,突然大叫起来。大家询问时,马奈特医生才发现自己失态,急忙加以掩饰。目光犀利的洛瑞先生却认为其中必有缘故。

场景转到法国。小厄弗里蒙蒂侯爵在其兄嫂死后,仍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去晋见了自己的岳父——一位穷奢极欲的宫廷大人物之后,驱车返回乡间府邸。马车在路上狂奔,将一个孩子压死。孩子的父亲悲痛欲绝,但小厄弗里蒙蒂侯爵只是掏出一枚金币丢给孩子的父亲,就此打发了事。又有一个农妇请求给自己饿死的丈夫坟前立一块石碑,被小厄弗里蒙蒂侯爵粗暴地拒绝。小厄弗里蒙蒂侯爵的侄儿查尔斯来访,他向小厄弗里蒙蒂侯爵表示,自己的家族是有罪的,他要放弃贵族封号和未来财产的继承权。查尔斯这一真诚的宣示遭到小厄弗里蒙蒂侯爵的嘲笑。小厄弗里蒙蒂侯爵还在怀念仅凭一纸空白逮捕令就可以把不喜欢的人送进监狱的时代,全不知第三等级仇恨的怒火即将喷薄而出。当天晚上,小厄弗里蒙蒂侯爵被署名“雅克”的革命者刺杀。

又一年过去了,查尔斯在英国不同的学校教授法语并从事翻译,已经安身立业。他与露西相爱了。马奈特医生早已经认出查尔斯就是迫害自己的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的后代,因而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把悲苦的记忆埋在了心里。但在女儿结婚外出度假的当天,马奈特医生旧病复发,历九天九夜,在洛瑞先生和女仆普罗斯小姐的精心看护下才得以复原。

查尔斯和露西婚后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女儿出世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巴士底监狱被民众攻陷,人们从当年关押马奈特医生的北楼105号囚室找到他藏匿的一封控诉信,该信详尽描述了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迫害农妇一家和自己的罪行。与此同时,查尔斯突然接到厄弗里蒙蒂侯爵管家的求救信,他被共和国政府以“为逃亡贵族做事,违背人民的利益”的罪名逮捕,即将判处死刑。为救无辜的管家,查尔斯只身来到巴黎,结果被当成“逃亡贵族”逮捕。马奈特医生和女儿露西随即赶到巴黎,向法庭证明查尔斯已经放弃了贵族爵位和财产,目前在伦敦自食其力,查尔斯被无罪释放。但查尔斯还未来得及与亲友庆贺,又遭到德发日夫妇告发,罪名是“出身恶霸家庭,为应当诛灭家族之一员”。马奈特医生早前被发现的控诉信当庭宣读,结果激起愤怒和复仇的狂涛,查尔斯被作为“共和国的敌人,臭名昭著的压迫人民分子”判处死刑。

正当露西和马奈特医生一筹莫展之际,一直默默爱着露西的卡顿,利用自己相貌酷似好友查尔斯的特点,买通狱卒后混入监狱。他给查尔斯打了麻醉针,把他偷偷换了出来,自己顶替好友上了绞刑架。德发日太太是当年被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迫害致死的农妇的妹妹,她被狂热的复仇情绪激动着,甚至想斩草除根,把露西及其孩子还有马奈特医生一起送上断头台。她来到马奈特医生在巴黎的住处查看情况,被女仆普罗斯小姐拦住。扭打中,德发日太太因枪走火毙命。马奈特医生、露西以及洛瑞先生带着查尔斯逃出巴黎,返回了伦敦。

分析与评论

在《双城记》中,作者充分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贵族统治阶级压迫人民、残害人民的暴行。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是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卖官鬻爵、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残忍暴虐。小说描写了他们在城里和庄园的一日生活,暴露了其反动性质。他们喝一杯巧克力饮料,需要四个浑身上下穿戴得金光灿灿的仆人服侍,还有一群阿谀奉承之徒追随左右。小厄弗里蒙蒂侯爵任由自己的马车在路上横冲直撞,压死一个孩子则漫不经心地掏出一枚金币打发了事。一个妇人向他恳求施舍,以便给自己饿死的丈夫立一块碑,他竟毫不理睬,扬长而去。在他们看来,“压迫是唯一不朽的哲学”。在过去,他们对贱民百姓有生杀予夺大权,如今他为部分丧失这样的权利感到莫大的遗憾。为维护贵族统治,他坦率地告诉侄儿查尔斯,如果有可能,他也准备用一纸空白逮捕令把有危险思想的查尔斯终身监禁起来。小说中,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犯下的最令人发指的罪行是对农妇一家和马奈特医生的迫害。小厄弗里蒙蒂侯爵为了满足个人淫欲而强夺农妇,农妇不从,就把她捆绑起来,用暴力达到目的,还害死农妇的丈夫和父亲,又杀死农妇前来报仇的弟弟。他们担心马奈特医生把他们的罪行公之于众,先是重金收买,收买不成干脆把他绑架,投进巴士底监狱,禁闭了18年。真是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大革命时期巴黎和乡下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画卷。封建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激起下层人民的深仇大恨和强烈反抗。农妇在疯狂中念念不忘的是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害死亲人的罪证,她狂乱的眼神、尖锐的喊叫、挣扎的身体,分明诉说着深仇大恨。农妇的弟弟是一个反抗者形象,他强烈地仇恨压迫者,敢于揭露他们的罪行并拿起武器与他们拼命。他临死前用鲜血划十字这种有着强烈宗教意味的形式,向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发出了刻毒的诅咒:“等到算总账的日子,我要向你,向你那万恶家族的每一个成员,讨还血债。”正直的马奈特医生不受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的威逼利诱,勇敢地挺身而出揭露他们的罪行,在被绑架关进巴士底监狱后,仍以坚韧的毅力千方百计记录下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的罪行。来自被压迫者的反抗不是个别的。小厄弗里蒙蒂侯爵的马车压死了孩子,把一枚金币扔到地上,以为这样就了却了这件事情。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那枚金币又被扔回了车上,当他抬头搜寻是谁如此桀骜不驯、胆大妄为时,在人群中发现了德发日太太坚定的目光。当天夜间,小厄弗里蒙蒂侯爵就被复仇者杀死。巴黎圣安东尼区革命者在悄悄酝酿着革命风暴。他们以“雅克”互称,在酒店秘密聚会,他们压抑着怒火,悄悄地为暴动做着准备。德发日太太是其中一员,她用自己创造的针法和符号,把统治阶级的罪行一一记录在织物上,等待着审判的那一天的到来,同时,她也在为埋葬那些罪大恶极者编织着尸衣。狄更斯在小说中深刻揭示了涌动在被压迫阶级身上的对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深仇大恨,揭示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正义性。

狄更斯看到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凶恶,看到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可是当被压迫阶级的仇恨转化为暴力复仇行动时,狄更斯的态度却变得复杂起来。他把革命者写成一群嗜血凶残的暴徒,他们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时期,以各种残忍手段,肆意向贵族、官吏、征税人等为代表的统治阶级进行报复,以致完全不顾人伦底线。像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的管家,其实并不是主子的帮凶,但仍被民众拷打并投入监狱。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的庄园也被复仇者把火烧光。查尔斯勇于替自己的父辈赎罪,并宣布放弃自己的产业和贵族特权,但仍不被革命者放过,坚持让这个无辜者偿还其父辈的血债。法庭对查尔斯的审判,就这样完全被非理性的复仇狂热所控制。陪审员每投一票,就会在法庭上掀起一股愤怒的吼叫,“一票又一票,吼叫一阵接一阵”,结果,查尔斯被宣布为“共和国的敌人”、“臭名昭著的压迫人民分子”,判处死刑。在狄更斯笔下,仇恨充溢于胸的德发日太太完全是一个魔鬼,只要是厄弗里蒙蒂侯爵家的人,她都要赶尽杀绝,连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不放过。最后她在和马奈特医生家的女仆纠扯中,被自己的手枪误杀。狄更斯对这些丧失理性的群众场面的描写,以及为德发日太太安排的结局,显示出狄更斯本人对暴力革命的否定态度。

《双城记》集中体现了狄更斯反对暴力革命,宣扬仁爱、宽恕的人道主义理想。马奈特医生正直、善良、仁慈、博爱。他不受威胁与利诱,勇于揭发贵族罪行,为此被监狱“活埋”了18年。出狱后他没有把对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的憎恶转移到他们的后代查尔斯头上,反而悉心呵护他与自己女儿的真诚爱情;查尔斯被捕后,他又冒着危险来到巴黎营救查尔斯。马奈特医生的女儿露西是爱和温情的化身,她对父亲悉心照料,用爱治愈了父亲因长期遭受迫害而崩溃的神经;同样是她的爱,填平了与出身贵族阶级的查尔斯之间的阶级鸿沟。台尔森银行的经理洛瑞虽然一再声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生意上的事情”,而实际上,他沉着、刚毅、机智,有正义感和责任心,是护送马奈特医生脱离危险的关键人物,在营救查尔斯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所做的一切远远超出了“做生意”的范围。卡顿是一个才华出众的英国青年,他同样爱着露西,可当他发现自己的朋友查尔斯与露西相爱时,他压抑了自己的感情;当朋友有难时,他挺身而出,替朋友赴死,从而达到了人道主义的极致。查尔斯虽出身于贵族阶级,但他能够正视自己阶级的罪恶,主动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走了一条自食其力的道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杰里,白天作银行的看门人,晚上则是盗墓者,干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但在最后也改过自新。这一切说明了人道主义力量的伟大。小说中这条爱、行善、宽恕的线索,与恨和复仇的线索相对,通过人物不同的结局,表达了爱战胜恨的主题。

《双城记》是一部历史小说,但狄更斯的意图不全是再现历史原貌,他还希望以史讽今,达到针砭英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小说中,狄更斯常常拿动乱中的法国和同一时期的英国进行对比。在法国大革命孕育的日子里,“在英国,几乎没有多少可供国人夸耀的秩序与安宁了”。打家劫舍、走私盗窃、杀人越货司空见惯,政府于是动用国家机器进行高压统治,滥用死刑进行威慑,焚烧小册子以加强精神控制,结果招致更大的反抗和暴力。在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英国的国内矛盾、与殖民地的矛盾、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加之遍及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令狄更斯忧心忡忡,担心法国大革命在英国重演。《双城记》第一部第一章第一段中,讲到法国大革命时代时,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狄更斯显然不希望看到法国大革命在英国爆发,他向统治者发出警告,要他们接受法国革命的历史教训,进行社会改革,否则像法国大革命那一类的暴力革命就会在英国重演。因此,《双城记》是狄更斯对现实思考和忧虑的产物。

从创作方法看,《双城记》首先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再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英国社会危机四伏的状况。尤其是马奈特医生记录厄弗里蒙蒂侯爵兄弟罪行的证词,把侯爵兄弟迫害农妇一家及医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叙述得具体而精确,使事件的真实性无可置疑,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批判力量。同时,《双城记》又采取了浪漫主义讲述故事的方式,在神秘性和戏剧性方面下足了工夫。例如小说开头对台尔森银行经理洛瑞从巴黎接马奈特医生回英国经过的描写:浓雾弥漫的黑夜,阴森可怖的树林,警卫持枪戒备,马蹄声急驰而来,送信人用暗号接头,一时间疑团丛生,悬念迭起。再如马奈特医生的遭遇,查尔斯的身世,杰里的营生,叙述人都不是一次和盘托出,而是这里卖一下关子,那里抖一下包袱,片片段段、零零碎碎,逐渐为读者加以揭示。这就勾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急于了解故事全貌,从而使故事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作者也没有刻意要求自己在叙述时客观冷静,事实上,他很少控制自己的感情,对描写对象或褒或贬,或憎或爱,或夸张,或讽刺,都毫不掩饰,这使得《双城记》成为一部激情洋溢的作品。这些浪漫主义因素与现实主义手法结合,使小说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当然,《双城记》也有狄更斯小说的一般缺点,如有些人物形象概念化和类型化、戏剧性虎头蛇尾、人物的转变过于简单等。

关键概念

人道主义

思考题

1.简析狄更斯创作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各期特征。

2.为什么说狄更斯《双城记》的创作意图不全是再现历史原貌,还在于以史讽今,达到针砭英国社会的目的?

3.分析《双城记》艺术手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