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1988年1月-1992年7月)
12250400000091

第91章 要扎扎实实抓效益

(1991年3月20日)

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是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的重要部署,是落实“八五”规划的切实步骤,对我国的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经济界和企业界的同志对此都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抓紧工作:

第一,转变经营思想,强化市场观念。我们的企业长期习惯于指令性计划下统购包销的一套工作方法,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不是那么适应。80年代初中央提出转轨变型,要求企业把立足点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转轨变型是对企业各项工作的一场严峻考验,无异于一次“惊险的跳跃”。现在,确有一批企业转变得比较快,如大多数“金马奖”、“金球奖”的获奖企业,如一百多家国家一级企业。这些企业的经验证明,能否完成“惊险的跳跃”,关键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经营思想的转变,也就是市场观念、用户观念和服务观念的转变。有了市场,有了用户,企业才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加强市场观念,一要抓市场信息,摸准市场的脉搏,及时把握市场变化的动向和趋势,以此作为企业产品决策和经营决策的依据;二要增强和市场打交道的能力,建立一支精明强悍的销售队伍;三要密切和用户的关系,强化售后服务功能,健全售后服务制度,用户第一,一切为用户着想,这是现代企业经营思想的反映,同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围绕市场需求,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要把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与新产品开发联系起来,使产品结构调整朝提高档次、增加附加价值的方向健康发展,这对改造宏观产业结构具有重大影响。地区和行业部门也应树立全局观念,大力扶持拳头产品,围绕着拳头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从资金上、技术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将其作为产业政策倾斜和向国营大中型企业政策倾斜的具体体现,为大批量的名优产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第三,搞好配套改革,改善微观环境。搞好企业内部配套改革,是“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企业的经营机制、领导体制、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能否理顺,关系到企业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对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很大影响,是企业内部配套改革面临的主要课题。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加大改革分量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出路所在,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第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企业管理。在“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企业管理应当抓什么?怎么抓?我认为也有几个工作重点:一抓产品适销对路;二抓质量改善;三抓降低消耗,包括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四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些工作抓好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能极大地提高。抓企业管理工作还是要“严”字当头,扎扎实实地抓基础工作。一要实行质量否决权或质量单价工资制,增加质量在分配中的分量,将质量管理与职工自主管理相结合,使生产优质产品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二要找出本企业的消耗标准与先进企业的差距,制定明确的降耗目标,并反映到定员定额标准的制定上,切实把消耗降低一步,把工时利用率提高一步,把企业的潜力挖掘出来。

第五,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人员培训,提高企业广大干部和职工的综合素质。由于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加快,人员培训在现代管理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培训要结合企业的工作重点,有规划、有针对性、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对企业领导干部,要加强市场经营、管理决策和领导艺术方面的培训;对经营管理人员,要加强市场开拓和现代化管理方面的培训,包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发掘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优秀成果;对工程技术人员,要为其钻研业务,了解国内外的新产品、新技术信息创造条件;对广大职工,要加强文化素质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企业所有人员都要加强政治素质的培训。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第六,充分发动职工群众,群策群力,人人为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做贡献。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要依靠群众,要敢于和善于发动群众,但要力求务实,避免“热热闹闹”地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开展活动,要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对做出超额贡献者要给予奖励。要把立足点真正放在改善工作、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