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外“三农”面面观
12247000000033

第33章 澳大利亚重“三农”(1)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四面环海,是大洋洲的岛屿大陆国家,固有“岛大陆”之称。其国土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70万,70%的人口集中在墨尔本、悉尼、布里斯班等10个大城市,是全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是,其农牧业、林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澳大利亚农业人口约90万,牧地面积43860万公顷,林地10600万公顷,可耕地4800万公顷,灌溉地面积162万公顷。种植业以小麦生产为主,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畜牧业非常发达,主要是养牛和养羊,其中牧羊业闻名天下,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

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农场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生产规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顷,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高,如一个饲养几千头牲畜的农场,仅需3至7名农业工人。澳大利亚大部分农业从业者都居住邻近农场的大、小城市,仅有少量的农业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又往往以一个个农场为居住单位,所以居住相对分散,两户之间相隔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是很正常的事。

同大多数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之路颇具特色。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生产

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完全是商品性生产,国内外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由于本国人口少、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小,而农产品的种类却很多,产量也很高,因此不得不主要依赖出口,国际市场也就成了澳大利亚农产品竞争的主要目标。据相关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常年农产品出口量约占农产品产量的75%。2001年至2002年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81.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和出口都面临新的压力。一方面,澳大利亚出口的农产品大都集中于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进口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等方面要求得越来越严格,加上欧美等国农业对世界农业出口市场份额的争夺,对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形成了越来越严峻的竞争态势。为了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澳大利亚进行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面向市场、减少干预、优化服务。凡市场能运作好的,全都交给市场;市场运作不好的,由政府来协调。

近年来,澳大利亚农业生产者分外重视国内外市场信息,农场主在决定生产时,要先了解市场,再根据自己农场的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供应能力。他们十分重视建立可持续的市场,与顾客保持牢固的关系。同时,更加重视开发市场,出口产品的重点也从传统的欧洲市场转向近邻的亚洲市场,并极力迎合市场的需求。如北半球国家需要大量反季节水果,该国就想方设法扩大葡萄、桃、樱桃、甜柿等生产;针对亚洲人口味要求,加强品种育种,如培育和生产的超甜型白肉桃,出口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赢得了顾客的好评。

减少政府干预,加强社会化服务

为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保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澳大利亚不采用欧美国家一直采用的农业补贴政策,而是让国内外价格一致,以完善服务、农业科技支持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政府管理体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注意形成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二是强化农产品的品质、质量管理意识,注重可持续发展,提髙农业效益。

在减少政府干预的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完善。服务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技术,帮助农民进行会计核算,了解农产品产销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等。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达博市的牛羊拍卖交易市场,占地15公顷,由政府出资兴建,年拍卖牛18万头,羊250万只,市场辐射半径达400~500公里,基本解决了市场周边地区农场的牛羊销售问题。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还制定了“促进澳大利亚农业发展一揽子方案”,其中包括“农业经济计划”,帮农村实行产业调整,创建国内、国际信息网络,提高农产品质量,向一些农村社区和团体提供资金,帮农民开展农业创新,提高务农技能,对困难农民予以补助等。

因地制宜,进行粮草轮作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为防止农业的高速发展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生产力下降、农产品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为使农田、森林、牧地和水资源有个合理的比例,并保持良好的地力,要求各地的农场都在不同的降水区域采取不同的种植和放牧制度,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其具体做法为:在年均降水量250毫米以下的地区,采取低密度放牧,严格保持天然植被利用与保存的平衡,生产经营以牧羊为主、牧牛为辅;在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到450毫米之间的地区,实行粮食、牧草轮作,即建立起若干畜栏牧场,其中一部分畜栏种粮食,另一部分畜栏种植苜蓿或三叶草,牧草与农作物实行定期轮换;而在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地区,则以集约经营的畜牧业、髙产农作物和果蔬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豆科牧草与农作物轮作,可以避免有机质的下降,从而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优化。

其次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对农药残留、蛋白质含量等也有严格的要求,并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他们还大力推动有机农业,实行秸秆还田,提倡使用有机肥。

第三,澳大利亚政府鼓励民众种树,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主动种植一定数量树木的农场,提供不同程度的现金补助。

近几年来,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发现,人工饲养牛、羊等动物会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甲烷,它不但污染空气,还会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科学家还举例说,全球的肉类消费正显着增长,在过去的40年中,欧洲人均每年食肉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美国由89公斤上升到124公斤,中国由4公斤已上升至54公斤。为满足肉食者的需要,目前全球养约有10.5亿头牛,仅它们打嗝与排气就会产生100多种污染气体。为此,澳大利亚响应世界环保组织的号召,推动“吃袋鼠救地球”运动。之所以把袋鼠送上餐桌,是因为袋鼠胃里有一种特殊的细菌,能帮它排放不包含甲烷的废气。澳大利亚科学家正计划把袋鼠胃中的这种细菌移植到那些释放大量甲烷的牛羊体内,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促进牛羊对食物的消化,进而减少饲料量。

强化农业职业技术培训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为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20年前就建立了新型培训体制,使培训更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农村培训委员会具体负责培训标准的制定、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计划的下达,并向政府提出行业培训需求。各州也都设有对应的培训委员会。此外,国家还专门设立了教育、培训就业与青年事务部和国家职业培训局,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培训管理。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一是支持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目前,这类学院在全国约有230多所,吸引了全国70%以上的中学毕业生,其办学经费的80%由联邦政府提供。二是鼓励各大农牧场主、企业集团等开办农业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并提供职业培训经费总额的20%~30%。国家对各类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定期进行评估,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产业部门的“满意率”作为考核培训机构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凡就业率低于60%的培训机构,国家取消其当年培训拨款计划,连续几年不能达标的将予以关闭。三是制定《培训保障法》,明确规定年收入在25万澳元以上的农牧场雇主,应将其工资预算总额的15%用于培训。

由于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其大学和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都设有先进远程教育网络教室,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即利用广播、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以及音像教学带、计算机网络等方式,使中心城市、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如查尔斯顿农业大学与查尔斯顿大学各分校都可实现现场交互式远程教学。由于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又能满足多样性和个性化教育需求,能够在任何需要的时间,以最方便的方式给个体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查尔斯顿农业大学的学生就有近一半是通过远程方式学习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澳大利亚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已逐步形成了“市场化”的良性运作机制,使职业培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新南威尔士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其教育宗旨是“主要为农业及农业有关的产业提供职业教育”。该学院每三个月召开一次有关企业经营人员和农场主参加的座谈,收集需求信息,确定教育培训计划。为了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学生80%以上时间是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习。如养羊专业,学生要在实际生产岗位,参加从羊羔出生到剪羊毛、直到屠宰的全过程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诸如机具操作与维护、放牧、饲养、剪毛等基本技能。

澳大利亚早已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以行业为主导的国家教育与培训的框架体系和资格认证体系,能够使学生从资格证书水平转入到职业学历教育,获得相应的证书。如此一来,学生不但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也能继续深造,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各类协会众多

早在150多年前,澳大利亚便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农民组织,其目的是促进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利益游说为主要目标。后来,各种农民组织越来越多,全都是为了维护各自小集团的利益,因而相互间产生不少矛盾。为此,农民组织曾经历了多次重组。

目前,澳大利亚共有各类农业协会2400个,成员200万人,遍布各地,不仅城市郊区有,边远的渔区也有,而且形式多样。既有生活服务型的,也有生产服务型的;既有劳动合作式的,也有资金股份合作式的。从规模上看,各协会大小不一,有十来户组成的,也有上千户甚至几千户组成的;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按章程规定,协会由理事会进行管理,对理事会成员定期选举,由集体决定合作社重大事项,每个成员在协会事务中都有平等的发言权。

许多年来,协会一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它们坚持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降低了生产成本;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指导农民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帮农民进行会计核算、分析农产品产销行情、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培训、教育活动,改善社区的环境等。农协都有自己的刊物,定期向农民发放,并开通热线电话,随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必要时召开会议同农民直接对话,帮农民解决生产和销售中的实际困难。鉴此,澳大利亚许多农民都表示:他们可以离开政府,但不能离开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