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心经·坛经
12244700000013

第13章 坛经(4)

惠能辞别了五祖之后,拼命往南走。不到两个月,抵达了大庾岭。这时,后面跟随追踪而来的有几百人,都想来抢夺衣钵。

一个僧人俗姓陈,叫惠明,以前是四品将军,性格行为比较粗鲁,正极力地追踪寻找,他跑到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惠能。惠能将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件袈裟象征着佛法,难道是可以武力来争夺的吗?”

惠能于是隐藏在草丛中。惠明追来后,石头上的袈裟却怎么也拿不起来,袈裟纹丝不动,于是就大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来的!”

于是惠能便出来了,盘腿坐在石头上。惠明向他行礼并说:“恳望行者为我宣讲佛法。”惠能说:“你既然是为了佛法而来,可以去除止息心中一切想法,不要生一点杂念,我为你讲说佛法。”

惠明进行了长时间的静默。惠能说:“不要有意识地思量善,不要有意识地思量恶,在这种状态下,惠明上座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惠明听了立刻大悟,又问:“除了刚才所说的密语密意之外,还有什么密意吗?”

原文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①。

明礼辞。

惠能后至曹溪②,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③。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④,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⑤,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⑥。时有风吹幡动⑦,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⑧。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⑨,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⑩。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B11。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盘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B12:犯四重禁B13,作五逆罪B14,及一阐提等B15,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B16,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注释

①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指示惠明遇到地名中有“袁”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遇到地名中有“蒙”字的地方则可以居住下来。袁指袁州,蒙指袁州蒙山,今天的江西宜春,惠明后来居住在这里。

②曹溪:位于韶州(今广东曲江东南)之河,发源于狗耳岭,西流与溱水合,以经曹侯冢故,又称曹侯溪。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婆罗门三藏智药到曹溪口,饮其水而知此源为胜地,乃劝村人建寺,复因其地似西国之宝林山,故称宝林寺。智药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法门,得道者如林。六祖惠能在此弘法,故也称“曹溪大师”,后来也成为禅宗南宗的代称。

③随宜说法:顺应众生不同能力、根器,顺应不同时间、地点各施以适当之教法,进行宣说佛法,以达完全效果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

④弘法:弘通正法。

⑤广州法性寺:又作制旨寺、制止道场,今称为光孝寺,位于广州西北部。东晋时,罽宾僧始造立寺宇,号王园寺。南朝时,真谛住此翻译经典,慧恺、僧宗等亦跟随来此,一时译经风盛。唐贞观年间,称为乾明法性寺。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六祖惠能至本寺,开东山法门。宋以后改为广孝寺。

⑥印宗法师:唐代僧(627-713),吴郡人。于广州法性寺宣讲《涅盘经》,遇六祖惠能大师,始悟玄理,而以惠能为传法师,八十七岁示寂。涅盘经:全称《大般涅盘经》,为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涅盘经》主要宣扬佛身常在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

⑦幡: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幡通常是布制,然亦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

⑧仁者: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

⑨付嘱:原为付托、寄托之意。在佛经中,被引申为佛陀付托弘法布教的使命。禅宗常用以指嘱托袈裟等物,并转而表示师父以佛法的奥义授予弟子,故“付嘱”乃成禅宗的传统用语。

⑩禅定: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静虑。定,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解脱: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妄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佛教以涅盘与解脱表示实践道之终极境地。

B11不二之法:独一无二之法门。不二,又作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

B12高贵德王菩萨:具名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涅盘经疏》十九曰:“光明遍照,论外化广。高贵德王,辨内行深。”

B13四重禁: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全称四重禁戒,略作四重,又作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

B14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等五者。大乘五逆(复五逆)即: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犯小乘五逆罪之一;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B15一阐提:是不信佛法之义,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成佛之性、无法成佛者。

B16蕴之与界:即指五蕴与十八界。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一、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二、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三、想蕴,眼触等所生之诸想;四、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十八界,即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界为种类、种族之义。

译文

惠能说:“和你说了的,就不是秘密。你如果能够凭借智慧返观本心,妙法就在你那一边。”

惠明说:“惠明虽然一直在黄梅修行,其实从未醒悟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今天承蒙指示,就像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只有自己知道。从今以后,你就是我惠明的师父了!”

惠能说:“你如果是这么想,那我和你都共同以五祖弘忍为师吧,今后好好护念修持。”

惠明又问:“惠明我今后应该往哪里去?”

惠能说:“碰到带‘袁’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遇到带‘蒙’的地方就可以住下来。”

惠明于是行礼并辞行。

惠能后来来到了曹溪山,又被恶人追赶。于是在四会这个地方,不得不混迹于猎人的队伍里,一晃就是十五年。这段时间里,他常常根据猎人们的不同情况,适时地给他们讲佛法。猎人们经常让他在扑兽的网边看守,每当看到有动物落入网中,惠能都将它们放生。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惠能总是把蔬菜放在肉锅里煮熟了吃。有时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惠能就回答:我只吃肉锅里的菜。

终于有一天,惠能思虑:该是弘法的时候了,不能一直这样隐遁下去。于是惠能离开四会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好碰上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这时一阵风吹着旌旗开始飘动,有一个僧人说这是风在动,一个僧人说这是旗在动,于是争论不休。

惠能这时进来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在动,是诸位的心在动。”

在场的僧人都惊讶不已。印宗法师于是将惠能请到上席就座,向他提问求证佛法深奥的大意。惠能所说的都简单明白,句句如理,不拘泥于文字。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寻常的人。我早就听说得传黄梅弘忍大师衣钵教法的人来到了南方,是不是就是你呢?”

惠能说:“不敢当。”

印宗于是向惠能行礼,请求惠能将五祖弘忍大师所传的袈裟取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印宗又问:“黄梅五祖弘忍大师所传付的衣钵教法究竟是如何说的?”

惠能说:“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探究如何明心见性,而不提倡通过修禅习定得解脱。”

印宗问:“为什么不提倡修禅习定得解脱呢?”

惠能说:“因为修禅习定求解脱是有分别、有对待的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

惠能说:“法师你讲《涅盘经》,知道识见佛性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比如光明普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犯了杀生、盗窃、邪淫、撒谎的四种根本戒;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分裂僧团和伤害佛身体的五逆罪,还有不信佛法,断绝一切善根,不解成佛的一阐提等等,应该是断绝佛性和善根了吗?’佛说:‘善根有两种,一个是永恒不变的,另一个是转瞬易逝的。’佛性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善根是不断灭的,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五戒十善是善,五逆十恶是不善,而佛性是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五蕴十八界,凡夫俗子看到的是差别,智慧之人了解通达它的本性是无差别的,这无差别的本性就是佛性。”

原文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①,言:某甲讲经②,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③,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④。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⑤,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注释

①合掌:又作合十,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礼拜之意。本为印度自古所行之礼法,佛教沿用之。

②某甲:可以指他人也可以指自己。这里指自己。讲经:讲说经典。即公开宣讲、演说佛典之义理、内涵。有时,亦称有关佛法之专题演讲为讲经。举行讲经的场所,称为讲席、讲筵、讲肆、讲座等,讲说者称为讲师、讲主、讲士、讲匠。

③剃发:又作薙发、削发、祝发、落剃、落饰、落发、净发、庄发,即出家皈依佛门时,剃除发、髭而成为僧、尼。此系佛弟子为去侨慢,且别于外道,或避免世俗之虚饰,而行剃发。

④东山法门:指五祖的法门,因五祖弘忍禅师住在蕲州黄梅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都住在黄梅东山,引接学人。

⑤累劫之缘:指积累许多劫所结下的缘分。累劫,指累叠众多的劫量。

译文

印宗听了这些讲说之后,心中欢喜,恭敬地合掌礼拜,说:“我对佛教经典的讲解就像砖瓦土块一样毫无价值;而仁者您谈论佛法大义,就如同纯金一样令人珍惜。”于是为惠能削发剃度,并希望拜惠能为师。惠能于是就在菩提树下,开讲五祖弘忍传授下来的佛教教法:

“惠能自从在弘忍大师那里得传教法,受尽了辛苦,生命总是危在旦夕。今天能够和韦刺史、各位官员、诸位僧尼道俗在这里相聚于法会,是许多劫以来积下的缘分成就的,也是过去世中供养礼敬佛菩萨,一同种下了善根,才有了今天听闻佛门无上的顿教法门和我获得这些教法的因由。此顿教法门都是历代佛祖所传授下来的,并不是我惠能个人的智慧。如果希望倾听先圣教谕的,都各自让自己内心清静,听了教谕之后,各自去除心中痴疑惑障,那样就和先圣前贤们没什么区别了。”

所有人听了教法,内心欢笑,礼拜之后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