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12244500000011

第11章 以协调为主的经济改革与社会保险构思

以协调为主的经济改革与社会保险构思——访中国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主要来介绍中国技术转移现状

出生于河南山区的袁宝华,所经历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青年时期在北京大学攻读地质学,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并在北大加入了共产党;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他抛弃了未竟的学业,到延安和河南参加抗日活动;在他刚要步入壮年时,日本投降了,他去东北,在解放战争期间从事发动群众的工作;解放后,他先在东北搞生产技术,后加入为新中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并因此从1952年到1953年,在苏联停留了一年,进行有关的谈判事宜;在这以后的30余年里,他先后担任过物资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然后由国家经委副主任升至主任一职。1981年,当他已届退休年龄,但国家仍需要他的时候,他退居该委员会副主任,继续工作迄今。这次他风尘仆仆地率团来美,是应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之邀,前来麻省理工学院参加一项“技术转移讨论会”,主要的目的是要向美国的工、商、学界和有关部门介绍中国在技术转移方面的现状、对这个问题的政策和看法。

从这位白发苍苍、70岁高龄,但腰杆笔直、握手有力的长者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毕生为中国前途奋斗的典型知识分子,在为民族奉献了可贵的50多年之后,依然鼓着年轻时代的冲劲,使出全身的气力,一步一步地要把国家拉上康庄大道。这样的长者,听说,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

严肃而不失幽默、豪迈却拥有儒雅的风度、既能讲专业又能上下古今谈,是曾经活跃于“一二·九”爱国运动,现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人民大学校长的袁宝华给人留下的印象。

在一个春雨连绵的夜晚,本报社长谭华焕在华埠顺德公餐厅设宴,为袁宝华副主任率领的一支10人代表团洗尘。就是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记者挤出了一点时间,访问了袁宝华,请他谈谈对“七五”计划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七五”是以改革为中心的计划

袁副主任认为,“七五”计划是一个以“六五”计划为基础、仍以改革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他说,只有在改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力量、更好地使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也只有如此,国民经济才能更快地发展,更能维持稳定协调的发展。

“协调”是袁副主任在访问中不断强调的一点。他说,“经济发展的速度太快,是不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但是我们必须有一定的速度,这之中就存在个协调的问题”。他指出,“六五”计划的基本建设规模太大,但经过适当的调整,中国从1985年开始,财政得以平衡,没有赤字出现。

国家经委任务以协调为重点

为了解释协调的关系,他特别以消费基金的增长作生动的说明。他说,消费基金增长得太快,会产生国民经济发展无后劲、消费物质跟不上而需依赖进口的弊病;而增长得太慢,又会产生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适当改善,造成购买力低,以致市场出现积压的情形和影响到轻工业发展等问题。国家经委的任务,就是在两者之间,作出协调,让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

袁副主任长期以来,不仅负责经济问题,而且还担任企业管理方面的职务,目前又是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因此记者另一个访问重点是,在经济改革中,中国工人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已有不少人呼吁建立企业破产淘汰制,也有不少人提出应让企业拥有开除不称职工人的权力,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如何来保障失业工人的生活?

中国应考虑设立社会保险制度

袁宝华首先指出,工人失业若没有适当的生活保障,会造成社会问题;但若企业无权开除不称职的工人,其本身就是个社会问题。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应考虑设立社会保险制度。

他的社会保险制度的设想是,向每一个工人抽取工资中很小比例的一部分,由企业依比例拿出较大的一部分资金,再加上国家的投资,设立由劳动部门或劳动服务公司管理的社保基金,一旦工人失业,劳动服务公司就可以用这笔基金来解决问题。不过他强调,这个设想应先从合同工做起,因为目前中国的合同工不多,牵涉面较小,企业依比例提出的资金不会太大,为了企业本身生产质量的提高,能适应市场竞争,企业是愿意这么做的。另外,社保制度还可以应用到解决退休金的问题上去。目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负担极沉重,几乎是每个现职工人要承担一名退休工人。若社保制度能够接过去这个担子,企业方面一定会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