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2242200000041

第41章 社会调查(10)

选择实地是很重要的决定,研究者要记录下选择实地过程的笔记。在选择实地时有三个相关因素:资料的丰富性、不熟悉程度和适合度。有些实地可以提供比较丰富的资料。场域呈现了社会关系、各种活动的网络,而与时俱增的各种活动则提供了更丰富有趣的资料。实地研究的初学者应该选择一个不熟悉的场域。因为新的场域中比较容易看到文化事件和社会关系。Bodgan和Taylor指出,“我们会建议研究者选择的场域是:其中的主题陌生,是他们并无特别专业知识或长才的”。在选择可能的实地作个案时,必须考虑这些实际的议题,像是研究者的时间和技巧、在场域中严重的人际冲突、研究者个人特质和感觉以及如何接近该场域。

在进行完上面两个步骤之后,就要选择“实地”了。实地选择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相关性,二是方便性。所谓相关性,是指要尽量选择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现场。所谓方便性,是指在符合相关性的前提下,现场要易于进入和观察。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地的选择往往与研究者的社会资源息息相关。

二、进入现场策略

进入观察现场是参与观察的第一步。如果是到有关单位或社区作调查,首先要向该单位或社区的政府出示证明文件,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他们的同意。到了观察现场后,要设法消除当地群众的戒备心理,要使他们相信,研究者不是来给他们添麻烦、找岔子的。也可通过当地政府或社会组织的领导以及群众中有威望的人物作些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得到被观察者的支持和帮助。

有些课题(如边缘群体研究)可能需要研究者以成员的方式完全参与其中,不能表明研究者的身份。进入现场时,需要得到“局内人(insider)”的认可,通常采取以某种程序或仪式进入、“局内人”推荐、“关键人物”帮助等方式。类似的社会研究多见于国外。如美国教会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RandyAlfred)进行的魔鬼教徒研究:

“我以外来者的身份接触这个群体(魔鬼教派),并很快地表明了加入的兴趣。我伪装投身魔鬼教派却没有被怀疑而获得接纳,并依据我在仪式上的地位,被指派行政责任和‘作法’角色,我在这个整体中取得了快速的进展。”①一些课题适用更正式的接触且表明研究者的身份。进入现场的方式就需要通过正式的组织途径,或与其领导,或者通过研究对象所生活的社区的“熟人”这样非正式的渠道进行接洽,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直接而正式的观察和访谈。

曹锦清教授的《黄河边的中国》采用观察访问法为主的调查方法进行研究。书中写道:“对于乡村社会调查来说,第一大问题是如何‘入场’,第二个大问题是如何保存‘现场’。对于调查者来说,中国逐级划分的行政区划差不多是各级‘诸侯封臣’的‘封地’,在大小‘封疆’上,到处树立着块无形的‘闲人莫入’的告示。官吏的防范与村民的疑虑足以使陌生的调查者裹足难前。”

如何顺利地进入调查现场,作者曾考虑过两种进入调查现场的方法:

一是获得一份通行全国的记者证,凭记者身份进入调查现场。但几经努力,无法取得记者证;二是与中央或省的有关党政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而后自上而下地进入调查现场。

但是,这两种方法的实施效果甚差,凡官方色彩过浓的调查,往往搜集不到客观真实的调查资料。

曹锦清用新的办法进入河南乡村的调查现场,这个新办法就是我们中国人最为熟悉并习惯了的老办法:沿着私人的亲情朋友关系网络进入调查现场,利用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调查方法②。

三、建立友善关系

这是整个实地研究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当一个外来人闯入被研究者的生活而大家对他又不了解时,他的出现必然会改变整个研究现场的气氛和环境,引起研究对象的不正常反应,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要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首先要尊重并顺应当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要充分尊重被研究者在饮食起居、服饰打扮、禁忌喜好、礼仪应酬、言谈举止方面的习惯。研究者应熟悉被研究者的语言习惯。同时,要尽可能地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特别是非正式的组织活动,与之共同生活,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喜好、厌恶、行为规范等等。如果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被研究者解决一些困难,那么既可增进友谊,又可能搜集到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的资料。

因此,尽快取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尽快与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是进入实地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这在实地研究中可能是最为困难而又最费时间的了。

的确,这可能是会引起损伤的一步,但要获得有效的资料,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①在一定意义上,研究者能否取得研究对象的信任,他能否与研究对象建立起友善的关系,决定着他的实地研究的前途和命运。只要你和他们之间达不到某种程度的熟悉和信任,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起友善的关系,你的观察和访谈就难以顺利开展。一位叫韦克思的研究者是这样描述自己在对美国籍日本人的实地研究中未能顺利取得友善关系时的烦恼心情的:“一个礼拜一个礼拜地过去了,在我的‘友善关系’中或我的报告中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改善。”“我在一种绝望状态下吃东西——直到吃得我的脸和身上流满了汗为止。在三个月中,我体重增加了三十磅。”②最后,她变得如此绝望,以致在令人窒息的闷热中走了很长的路,并哭了。

当然,研究者对此也不应过分着急。因为这种信任的取得、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机会。韦克思不屈不挠的坚持和努力,终于等到了这种契机:一位日本人类学家的到来给她帮了大忙,使她能够发展友善关系。中国学者折晓叶曾十分生动具体地谈到了在她进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事件成为当地人接受她的契机的情景:

“有意思的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却使我找到了缩短这种距离的一个有效方式。

第二次进村不久,村书记和助手邀请我参加一年一度的“春茗会”,这是村里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公共活动之一,由村组织和村公司联合主办,邀请村里所有有身份的人,是象征性的,但村人却十分看重,认为谁抽到谁就是‘有大运气的人’,这是当地的一种新风俗。我一直用心观察着这个群情激动、热闹非凡的场面。叫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最后一轮抽奖中,我的奖号竟中了一等奖中的一个。当我被全桌人哄闹着推到领奖台上的一瞬,我才感觉到这是一次有意义的‘亮相’。我被抽号人称做‘北京来的朋友’介绍给全场。自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时会遇到已认识或不认识的村里人与你打招呼,也会不经意地提到‘我见到你中奖,你今年有好运气之后’,总会随便谈上几句。没有想到一张奖券竟成了最好的‘介绍信’,一次特别场合的公开露面,竟让村里人在不经意中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接纳了我。后来我便将参加村里的公共活动作为访谈必备的经历,通过参加婚礼、生日庆典、吃早茶、妇女外出游玩、祭祖、选举等重要活动,不同程度地、多多少少地开始进入了村里不同人的生活圈子。”

四、做好田野笔记

有了比较明确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计划后,就可以进入实际观察阶段了。在实际观察时,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做好观察记录。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观察者应在什么时候及什么场合下作记录;二是记录应该如何积累保存。

观察记录,自然是能在当时当地记录最为理想,这样可以避免记忆的错误。但是,在不少场合,不宜当场或公开作观察记录。例如,一连串的事件急剧发生或许多活动同时进行,要一面观察一面作记录就不易做到,而且会妨碍观察的进行。有时,为了避免引起被观察者的猜疑和反感,导致言行的反常,也不宜当场公开作记录。所以,观察者要慎重地选择记录的时间。要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在现场用简短的文字和一些特殊符号迅速记录下观察得到的结果,然后在事件过后再立即把观察到的东西详细整理出来。人类学家在进行田野工作时,经常采用的记录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记日记,每天晚上把白天所观察到的事件,以先后次序记录下来;另一种是单独事件的记录,这可以是当场速记,也可以是事后的追记,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长期的观察必然会积累大量的记录材料,因此就必须对这些材料采取分类索引的办法,否则查阅就会发生困难。分类索引可依需要而定,可以按事件、任务或行为分类,也可采用符号系统分类。

对记录田野笔记的建议

1.在每一段实地之后尽快记录笔记,在还未将观察记录下来之前不要和其他人说话。

2.每一段田野笔记都从新的一页开始记录,上面标明日期、时间。

3.只有很短时间可记录时,记录下一些关键字词、最先或最后发生的事。

4.留白处多留一些,以便随时可以增加东西上去。如果事后记起任何事情,再回去加入笔记中。

5.把笔记有计划地分类,并把不同层次的笔记分开来,这样未来易于回头检视。

6.以事件发生的顺序加以记录,并记下发生的时间长短(如:等待15分钟、骑车1小时)。

7.笔记尽量具体、完整、清楚。

8.清楚分段、运用引号。能精确记忆的句子用双引号,而解释意义的用单引号。

9.把当时看来不重要的对话或例行公事记录下来,以后可能会很重要。

10.“笔随意走”,想到什么很快记录下来,不要担心写错字或想法天马行空。假设没有人会看到你的笔记,但记得要用假名。

11.不要完全以录音带取代田野笔记。

12.将实地的图片或地图放进来,并指出在观察期间你和其他人的动作。

13.在笔记中加入研究者自己说的话和行为,并将感觉和自己的想法另外写下来。

14.避免评价性的摘要字眼。与其说“水槽看起来好恶心”,不如说“水槽都生锈了,看起来很久没清洗了。里面的晚盘、残渣看起来好像堆好几天了”。

15.过一段时间就重新阅读一次田野笔记,并将重新得到的想法记录下来。

16.一定要有备份,放在其他安全的地方并上锁,以避免火灾发生。

五、撤离研究现场

调查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因此,如同其他调查研究一样,在观察过程中,也要处理好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系。特别是观察结束后,要撤离观察现场时,一般应与该单位的领导交换意见,介绍自己的调查发现,并与他们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尽快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必要时再征求观察所在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修改意见。

第三节参与观察

一、观察法及类型

观察是社会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观者,看也;察者,思考、比较、鉴别也。

社会研究中的观察法就是根据研究课题,观察者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及仪器,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英国社会学家C.A.Mosen说:“观察可称为科学研究的第一等方法。”

1.科学观察和日常观察

就观察法来说,我们要区别两种情况。首先,将科学观察与日常的观察区分开来,观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行为,如早晨起来先了解天气情况,到公园里观察花草树木,一般是无意识无系统的观察。作为科学观察则要具有如下各种特征:(1)首先具有研究的目的或假设;(2)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3)借用科学工具;(4)避免主观和偏见;(5)可重复查证等。其次,需要区分的情况是,科学观察本身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观察,另一种是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是对观察的环境与条件作严密的控制,然后观察其结果,而自然现象则是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我们这节所谈的是自然观察研究、实验研究及另有专门章节说明。

2.观察法的类型

研究人员为了取得合适的资料,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作为搜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类型。其中主要的分类是:(1)根据观察者的角色,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根据是否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严格的观察程序,可分为结构式观察与无结构式观察;(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接触到被观察者,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这种分类是根据研究人员作为一名观察者的具体身份,根据观察者是否参加到被研究的社会群体或单位之中,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而划分的。

所谓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为了达到深入了解情况的目的,直接加入到某一社会群体之中,以内部成员的角色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共同生活中进行观察,搜集与分析有关的资料。这种观察方法在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研究中应用最多。

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调查群体之外进行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