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12233500000124

第124章 谈物质恐惧症

你们要注意,理论界有种物质恐惧症。具有这种症状的人害怕谈论物质本体论,以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便会跌入机械唯物主义的万丈深渊。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论断,根本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它既不是寻找万物背后的本源,也不是寻找物质世界的构成。它探讨的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客观世界还是依存于主体意识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含义,最根本之点就是强调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并不是藏在世界万物背后的实体,而是客观世界本身。恩格斯称物质为物体的总和或物体的抽象,就是这个意思。否定世界的物质本体论,就是否定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客观世界。

实践的重要性是不言自喻的。它与物质本体论并不矛盾。从客观本性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物质世界;从人改造世界的角度来看,世界是对象化世界。不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性;不坚持科学实践观,就不可能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世界的物质性和实践的首要地位属于不同范围的问题。前者指世界自身的性质,后者指人对世界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它们是统一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确定“物质”与“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当问题是关于对象世界是否是客观世界时,当然要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当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时,当然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不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不承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地位,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我们理论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往往没有分清问题的性质与论述的角度。

物质是哲学概念,它必然具有概念的特性,即物质是看不见的。我们能见到的都是具体的变化着的物体。任何概念都是如此。当具体的对象上升为范畴、概念,就进入了抽象思维领域。我们看不见“运动”,但可以看见运动之物在运动。正如我们看不见“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一样。我们是通过运动之物把握运动,正如我们是通过张三、李四等具体的个人看到人一样。一些哲学家对世界的物质性提出质疑,对物质概念提出质疑,就是因为他们不懂物质是“共名”。难道因为从来没有人看到过物质,看到的只是具体的物体;从来没有看到过人,看到的都是张三、李四,我们就否定物质的存在,否定人的存在吗?

我们不可能从视觉中见到抽象,只能见到具体的东西。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否认,我们看到张三就是看到人。从逻辑上,不能说人是张三,但可以说张三是人。除非思辨哲学家,没有任何人会在具体的人之外去寻找“人”,正如不要吃桃子和苹果,而只要吃水果一样。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对抽象的东西的把握,需要抽象思维。我们看不到物质,但我们能看到形形色色的物体,从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到大江大河,到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男人女人。物质就是对具体实物本质的概括,是它们的总体。无论具体实物的存在多么的多姿多态、色彩斑斓、各具特性,但有一个共同特性,即它们都具有客观性,都是对象性存在。

哲学的物质概念解决的就是世界的客观性问题,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就是承认它是物质世界。不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就是不承认它是客观世界。所谓存在是被感知,世界是感觉的复合,世界是绝对观念或主客体的同一性,都是以各种名目否认世界的客观性,也就是否认世界的物质性。物体是个体,而物质是对物体的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我们能见到的物体或暂时没有见到的物体,无论它以什么形态存在,都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物质世界至大无外,至少无内。无论内外,都可以被包含在物质之中。这就是物质这个概念的妙用。它包含全部物体又不归结为某一物体。物质恐惧症就是抽象恐惧症。具有这种症状的人讨厌物质这个概念,因为其看到的只是物体,而无法从感觉中感觉到对具体物体本质的抽象。

关于这个问题,你们可以查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有关论述。恩格斯批判经验主义者,“先从感性的事物得出抽象,然后又期望从感性上去认识这些抽象,期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经验主义者深深地陷入经验体验的习惯之中,甚至在研究抽象的时候,还以为自己置身在感性体验的领域内”。恩格斯以物质和运动为例,反驳经验主义者耐格里说没有看到物质和运动,恩格斯回答说:“当然不知道,因为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还没有人看到过或以其他方式体验过;只有现实地存在着的各种物和运动形式才能看到或体验到。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本身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我们不可能从现实世界作出抽象,然后又企图从感觉中直接感觉这些抽象。我们反驳有些人否定物质本体论时,必须认真思考恩格斯的这段话。

哲学是运用概念的思想学说,概念是不可能通过感觉感知的。你们永远不可能看到矛盾、质、量、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总而言之,你们看不到任何普遍性的东西,可它却实际存在,它存在于具体对象中。哲学的妙用,就在于它的概念和范畴为思考具体问题提供关于对象本质的思考。如果只看到具体对象而不能进入本质,这是浅层次的、对现象的认识;只有运用概念才能深入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概念、范畴的妙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