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12233500000118

第118章 谈哲学开窍

陈云说,学习哲学,终生受益。不仅受益,而且是终生受益。为什么是终生受益?这是哲学与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区别。专业知识属于专门领域,它提供的是特定领域的知识;它受益时间不是终生的,具有职业特性。一个外科学医生不再上手术台,意味着技能有效性的结束。几乎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都面临在职与退休的年龄时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受益不是终生的。

哲学不同,它不受领域限制,任何领域中的人都需要哲学;更重要的是它不受年龄限制,哲学受益是终生的。无论在职或退休,年老或年轻都有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关于如何正确思维的学说,只要是人,不管哪种人,不管哪种职业的人,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只要活着,就会面对人生,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就会面对各种人生境遇;只要是活人,就会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要使思考正确、处理得当,就要有思维方法。学好哲学,终生受益,就是因为它不受年龄、专业的限制。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哲学只是哲学系学生的事,是哲学家的事。所谓哲学无用,就是建立在这种哲学非技能性的认识的基础上的。

终生受益表现在哪里呢?在于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开窍”非常深刻形象。凡事不开窍,就不可能认识正确,也不可能办好事。人有七窍,一窍不通,人就不能活;思想也有窍,思想不开窍,就活不明白。我们常说,哲学是智慧学、是明白学,就是陈云说的能使人开窍。人类如何认识、如何实践,都有个窍门。这个窍门不是偷巧、走捷径、卖弄小智慧,而是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就是哲学道理。

你不认识那个事物,怎么办?去接触它。毛泽东说过,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尝。对工作没有把握,心里没有底,怎么办?多练习练习。处理事情的本事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初到一地,初接受一项任务,情况不了解、不熟悉,怎么办?多调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主意,这就是毛泽东说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就是开窍,知道认识、正确的认识应该向哪里用力。缺乏办事能力却又不去实践,幻想一觉醒来变成万能博士;下车伊始,哇啦哇啦,以为有锦囊妙计,这些都叫思想不开窍。

面对复杂事物、复杂问题,怎么办?要善于分析。分析就是分析矛盾。千头万绪,先理出主要矛盾。牵牛鼻子就是抓主要矛盾。不知如何解决不同的矛盾,必须区分矛盾的性质。有的人,家庭不和,老闹矛盾,怎么办?分析原因。家庭不和是结果,结果的产生肯定有原因,只有找出原因并分析原因,才能消除结果。原因不除,结果难消。这就是哲学的因果思想。这都是普通哲学道理,但管用。可能懂的人多,真正能懂、能用的不多。真懂、真用,就开窍了。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贯倡导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调查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就是辩证思考。辩证、全面地看问题,就会开窍。国家发展时,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国家困难时,要有信心,坚信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一定光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效就是开窍,因为它为我们提供实事求是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作为方法论而只是教条,只是空论,只是玄谈、清谈,则一无用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开窍,是因为它是思想开锁的钥匙。方法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至关重要的,是生死攸关的。没有方法论作用,就谈不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开窍,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的妙用。

说终生受益,说开窍,我必须说到没有人愿意听却又不得不听的事,就是生命终结撒手人寰这事。没有一种知识能像哲学这样伴随人一生。当大限已到,有一种正确哲学支撑,便可以坦然面对死神,因为思想已经开窍,认识到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人人不可避免的归宿。我告诉你们,为什么西方人死时会找个神父或牧师,这是临终前灵魂的关怀,让死者平静地面对死亡,把死视为上帝的召唤,回到上帝的怀抱。无神论者难道就没有灵魂的安慰吗?有。这就是哲学。哲学关于生老病死的规律,关于死的必然性,同样是一种安慰。不过这种安慰不是宗教的上帝而是自然规律。真正认识了规律,同样可泰然面对死亡。